“伊斯兰国” 恐怖主义3.0

时间:2015-11-27 13:09:15 

“伊斯兰国”的目标是什么

从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开始,美国就打着不能让共产主义占领伊斯兰的旗号,利用伊斯兰世界的反抗精神,扶持了一批“圣战”组织,主要目标是对抗苏联。到上世纪80年代末,苏联从阿富汗撤军,被美国所抛弃的“圣战”组织很快将矛头调转方向,对准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和伊斯兰世界里的“腐败政权”。1988年,本·拉登正式成立“基地”组织,策划了一系列针对美国的恐怖袭击活动。

如果说反苏的“圣战”游击队属于恐怖主义1.0阶段,那么,以反对美国及其盟友为目标的“基地”组织,就是典型的全球恐怖主义2.0阶段。本·拉登的主要目标是驱逐西方入侵者,在塔利班政权的庇护下,“基地”组织以游击队式的方式来对抗美国。虽然本·拉登也曾经描述过建立一个“纯净的伊斯兰国家”的构想,但在他看来那将是一个比较遥远的宏大构想。

但是,去年6月29日,“伊斯兰国”的领袖巴格达迪直接在伊拉克向世人宣布了建国的消息。与一般以破坏为目标的恐怖组织不同,“伊斯兰国”具有明确的领土目标和治理理念。他们力图在控制的领地内维持基本社会秩序,依照其诠释的伊斯兰主义模式,有意识地实行社会改造、恢复奴隶制度、创建奴隶市场等。“伊斯兰国”还公布了一张未来的领土地图,声称要在5年内占领整个中东、非洲东部、中部和北部、欧洲的伊比利亚半岛、黑海东部、南部和西部,以及亚洲中部和西部,其“终极控制区”的面积比历史上的阿拉伯帝国还要广大。

目标不同,由此决定的袭击策略也有所差异。这一点,早在扎卡维时期就显露无遗,以至于本·拉登和扎卡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貌合神离。2003年8月,扎卡维一口气策划实施了两件大案——先是让一辆载满爆炸物的货车冲进了联合国在巴格达的办公室,造成23人死亡;10天以后,又让自己的岳父驾驶着装有大量爆炸物的汽车冲入什叶派穆斯林的圣地伊玛目阿里清真寺,导致85人死亡。

身为逊尼派的扎卡维认为,袭击什叶派穆斯林比袭击美国人重要得多,这也是他和本·拉登的分歧所在。2003年8月到2004年12月之间,扎卡维和本·拉登之间多次通信,内容主要是讨论究竟什么是“圣战”的基础。起初,本·拉登反对袭击什叶派目标,并敦促扎卡维尽量避免平民伤亡。但扎卡维在回信中明确表示,如果本·拉登不支持他的想法,他就退出“基地”。

后来,双方都做出了让步,扎卡维宣布效忠于“基地”组织,成为“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的首领。尽管如此,扎卡维与“基地”组织领导层之间在恐怖袭击的策略上仍有不小分歧。“基地”组织希望更多地将攻击目标集中在西方势力上,尤其是美英在伊拉克的驻军。而扎卡维则主张更多地袭击包括什叶派在内的伊拉克平民目标。他宣称穆斯林内部的“叛教者”是“圣战”首先打击的对象,什叶派是一种“与逊尼派伊斯兰毫无共同之处的宗教”。扎卡维认为,包括伊拉克在内的整个伊斯兰世界已经被异化,需要通过暴力方式重新清洗和组合。

2006年扎卡维被美军击毙之后,伊拉克的几个极端主义武装在协商之后成立了“伊拉克伊斯兰国”(ISI),他们推举巴格达迪为领导人。他是伊斯兰大学的神学博士,并且在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之前一直都在伊拉克境内的清真寺做教士。这样的经历使得他与“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和扎瓦西里相比具备更大的舆论和道义优势。尤其2011年本·拉登被美国击毙之后,略显温和的埃及眼科医生扎瓦西里接班,他对巴格达迪倡导的汽车炸弹和自杀式袭击存在保留意见,双方分歧越来越大。

矛盾终于在2013年底被激化。当时,“伊拉克伊斯兰国”趁叙利亚内战之际不断壮大,派往叙利亚的“圣战”人员与当地反政府武装联合成立了“解放阵线”。巴格达迪有意将“伊拉克伊斯兰国”与“解放阵线”合并,但“基地”首领扎瓦西里更倾向于两者分开运行,分别作为“基地”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分支。双方僵持不下,2014年2月,扎瓦西里公开宣布“基地”组织与“伊拉克伊斯兰国”没有任何关系,双方关系彻底破裂。巴格达迪则将“伊拉克伊斯兰国”与“解放阵线”合并,成立了“伊斯兰国”。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34下一页

相关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47期

美图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47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