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大国崛起中的路径选择

时间:2015-12-11 12:15:58 

“一带一路”的现实基础

2014 年3 月29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参观德国北威州杜伊斯堡港。图为习近平观看由重庆至杜伊斯堡港的“渝新欧”铁路列车到站

三联生活周刊:古代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始于2000多年前,为什么今天我们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带一路”?我们应该怎么理解“一带一路”这个倡议的现实基础?

许善达(联办财经研究院院长、原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说,“一带一路”的倡议与我国面临的经济形势有关。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随着国际需求减弱,我国产能过剩的问题更加严重。当时决策者的压力主要在于解决就业问题,而扩大投资是立竿见影的方法。老百姓对GDP的绝对值感受不明显,但对就业情况有深刻感受。投资投下去,每一个新增的GDP能够解决很多就业,税收也多。实际上用4万亿投资解决当时的经济困难是以加剧未来产能进一步过剩为代价的方法。

“十八大”后,第一个经济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讲话里谈的最多的就是产能过剩,产能过剩里面有一部分是属于落后的产能,技术水平很低、质量很差、污染环境,这些产能都是要淘汰的,它们负面的影响超过收益。由于我们统计GDP时不统计负面影响,多年来环境污染的影响GDP不统计。还有一部分过剩产能质量不错,解决这部分过剩产能的办法不是淘汰而是去寻求需求,或者说创造需求。这是“十八大”以后第一次经济工作会议对整个国民经济形势做出的新的重要的整体判断,这个判断将调整我国的宏观经济战略方向。

三联生活周刊:过去我们提到解决宏观经济困难的方法时,总是提出“扩大内需”。现在看来,是不是简单地扩大内需难以解决问题?

许善达:增加国内消费需求很长时间才能见效。我们主张的增加消费不是增加政府消费,也不是增加企业消费,而是增加居民消费。而居民消费需求增加有赖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居民收入的增长要快于整个经济增长。我们居民收入的份额占整个GDP比重还是比较低的,要增加这一部分难度不小。因为如果提高居民收入比重,就一定要或者降低政府收入比重,或者降低企业收入比重,或者两者比重都降低。我们的文件中多次说过提高居民收入比重,但从来没说过降低谁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比重的目标就难以实现。而且,更重要的,仅仅提高居民收入比重,还不能提高居民消费率,经济学被普遍接受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告诉我们:只有在提高居民收入比重的同时低收入群体的增长速度更快一点,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才能提高居民消费率。可是,如果我们又要提高居民收入总量,又要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这项工作不是短期政策能解决的。

实际上我们的居民消费存在很大需求,但这些需求未必是经济学上的有效需求。比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有5000万户居住在人均面积是8平方米以下,使用面积只有5平方米。他们的住房没有自来水,没有厨房,没有卫生间。5000万户平均每家是3点多人口,所以就有1.7亿城镇居民居住在这样的条件之下,这还不算农民工。可见居民改善需求的实际要求是有的,但它是无效需求,因为这些人没有钱,没有购买力,不是有效需求。怎么把这些人的无效需求变为有效需求,一些地方政府也在探索行之有效的办法,但这些问题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的。我们需要在更广大的市场里去发掘更多有效需求。

中国发起倡议的独特优势

许善达

三联生活周刊:从历史积累和现实需求来说,在倡议和建设“一带一路”这个战略上,中国有哪些优势?

许善达:周边发展中国家与我国国内消费情况有不少类似之处,它们有实际的需求但是缺乏有效购买力。这些国家有的矿产资源丰富,有的拥有地理资源,比如港口资源等等,这个资源是可以开发出来创造新的财富,但是它们缺乏资金,没有现实的购买力。

而我们的过剩产能跟这种实际需求恰恰是契合的,有没有可能把这种发展中国家潜在的购买力转换成现实的购买力,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我们的外汇储备多,外汇储备被看作我国“沉重的负担”,而这个外汇储备恰恰可以成为发展中国家把潜在购买力转化成现实购买力的一个金融因素。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

相关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47期

美图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47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