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公学考察 绅士成长系统(一)(3)

时间:2015-12-25 12:59:27 

要考察公学体系,我首先面对的问题是,选择哪些学校?以什么样的标准选择学校?——是像伊顿这样的卓尔不群者,或者最早确立声名的“九大公学”?是否要加入一些有新锐和开放意识的代表?如何平衡男校、女校和混合校?我意识到,这需要权衡方方面面的因素,某种程度上就像家长为子女择校一样。我决定先去拜访一个面临择校问题的家庭,他们家就在我们要去的伊斯堡公学(Eastbourne College)附近。

伊斯堡已经到了英格兰最南端,从伦敦市中心的维多利亚火车站出发,需要坐一个半小时火车。从小城中心步行十几分钟,眼前就是壮阔的英吉利海峡。这里是著名的度假地,也是一个典型的“退休城市”。荷兰人凯斯(Keith)在这里做眼科医生,妻子王元是中国人,他们有两个女儿——11岁的大女儿朱丽叶(Juliette)和6岁的小女儿麦乐迪(Melody)。朱丽叶现在是6年级,明年1月就要参加中学预考了,现在正在犹豫选哪所学校。

王元给我扫盲,英国的私立学校自成一体,一般来说,从一入校到2年级(4~7岁)是幼儿园阶段,3年级到8年级(7~13岁)是小学阶段,9年级到13年级(13~18岁)是中学阶段。女生可以在完成6年级课程后直升中学。私立学校在英国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独立系统,每一个阶段都是下一个阶段的预备阶段:小学是中学的预校——“Preparatory School”,幼儿园则是小学的预校——“Pre-Preparatory School”,环环相扣。从幼儿园开始,王元的两个女儿就在严格遵循这套体系。“读私立的父母们都要从一开始就考虑,哪个幼儿园可以让你的孩子上好的小学,哪个小学可以上好的中学,哪个中学可以上好的大学。这就是私立的游戏规则。”

他们完全不考虑公立学校,尽管读私立意味着每年3万多英镑的学费。因为王元的先生是荷兰人,麦乐迪小的时候全家曾经在荷兰生活过一年,荷兰全部是公立学校,皇室子女也都和百姓一起读公立,朱丽叶当时就和荷兰小公主在一起打曲棍球。但是王元发现,公立学校的一大问题是下午3点半就放学了,下午的时间基本就得照顾家庭,很不灵活。英国读公立的问题更多,比如过一阵两个女儿要办生日会,她们的同学朋友是什么样的孩子、出身什么家庭,公立和私立完全不同。公立学校的欺凌(Bullying)现象更多,像他们家所在的英格兰南部太“白”,朱丽叶又有一个中国妈妈,在公立学校很容易被欺负。英国的阶级差异在中学阶段就开始显现出来,王元调侃,一个人是否公学出身,一望便知:“小Blazer(便西装)一打开,手插口袋里,说话拿腔拿调。”但阶层问题也很现实,“朱丽叶班上同学的叔叔就是刚当选的伦敦保守党候选人,他当年曾因嗑药被伊顿公学开除,不还是一样没有影响前程?所以她那个有点自闭的同学如果长大后当上议员,也不会让人觉得意外”。

下午4点,王元带我们去附近喝下午茶。这是伊斯堡中心的一座大饭店,殖民时代的遗产,枝形水晶灯垂吊着的大堂中,围合的沙发座里几乎坐满,老年人居多。全套茶端上来,还有多层架子上的丝康饼、三明治、甜点、果酱、奶油,可以坐着消磨一个下午。王元说,伊斯堡是“老年人的城市”,冬天天黑得又早,商店4点钟就已经全关门了,没地方可去,就来这儿喝下午茶。朱丽叶和爸爸以前也常在放学后,来这儿喝杯热巧克力,再慢慢走回家,这是他们的“父女时间”。在英国,像凯斯这样有经验的专科医生年收入能达到10万英镑左右,是普通人的三四倍,王元在政府部门也有一份收入不高的清闲工作,所以他们才能让两个孩子上私立学校。“税前要有12万英镑的年收入,才能供得起两个孩子上私立。”王元算了一笔账,“私立学校小学阶段每年学费是1.5万到2万,中学阶段2.2万起,住校的话更高。那么,两个孩子从5岁读到18岁,总共需要花60万左右,这还只是学费。如果算上其他杂费则更多,比如校服费,一套制服,冬夏两季的运动服,一周每天更换的衬衫、帽子、袜子,又得1500英镑。如果有12万英镑的税前年收入,税后也就9万左右。分摊到每个月,可支配收入是8000英镑。扣除两个孩子学费3500英镑,日常开支2500英镑,房屋贷款1000英镑,也就不剩多少了。每年还得带家人度个假啊。”王元做过统计,大女儿同一年级43个人,绝大多数家庭都是两个孩子,三个孩子的只有14人——“‘三个孩子,一条狗,一辆路虎’,就是有钱人的标配了。”对他们这样的中产阶级家庭来说,两个孩子读私立也是和体制斗争,所以她牺牲了去乡下买100万英镑大房子的机会,而做了更加稳妥的选择,在离女儿学校10分钟距离内买下两幢叠拼公寓,一套自住,一套出租,以备不时之需。选择目前这份相对清闲稳定的政府工作,也是从家庭角度考虑的。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相关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50期

美图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50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