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网络社交软件在纳斯达克上市时,媒体的标题是《它为中国人的孤独感估了32亿美元》。事实上,中国已经和正在经历一场走向“孤独”的社会变迁。人口迁徙、跨城工作、多代家庭减少、城市化发展等都促使独居人数翻倍。本世纪头10年,中国单人家庭增加了一倍。根据国家统计年鉴,2013年单人家庭占总的家庭数的14.6%。我国30岁以下的人口中,受教育程度越高、经济实力越好,就越有可能选择独居。在全国“一人户”占比最高的上海市,每四户里就有一个一人户。在北京,有五分之一的家庭仅一个人住。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平均结婚年龄正在上升,离婚率也在增加,导致更多的人一个人生活。与之相伴而生的现象是:独自旅行已经十分普及,自拍杆风靡一时;房地产商推出15平方米“超小型蜗居”户型;不少家电用品也渐渐抛开了传统的“家庭”概念,主打“一个人”的路线。我打开某电商的图书网页,发现主打“一个人”主题的图书列出了20页。
一个注定“孤独”的时代,互联网不再是社交的障碍,而成为在有限的人际交往圈之外寻找志同道合者的最佳工具。
女孩ZZ是一名编织控。2010年,ZZ开通了微博,向外展示她的手工作品。几年来微博“真爱粉”已经上万。从线上同好发展到线下好友是ZZ和她的朋友圈的典型相识模式。从今年初开始,ZZ找到烘培达人暖暖的下午茶工作室,在这里开办沙龙。30多场手工沙龙,场场爆满。她为参加沙龙的朋友们讲解每一个编织图案背后的文化内涵,她说:“有时候,在制作的氛围里八卦这些文化背景,只消讲几句,就能引起大家的讨论,这种时候我会格外觉得自己像一个举办宴会的主人。”
机车达人刘庚通过自己创办的机车论坛威风堂召集线下活动。车队一行人在骑行沿途停下来休息或者加油,都会吸引汽车司机的眼球,大家围上来和他们聊天。这种状态让车队的每一名成员都拥有归属感。“列队骑行和自己一个人骑车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会使大家体会荣誉和自我价值。”
与自然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所有这一切探索的前提,是我们越来越清晰的自我认知。今年,我的所有女同事几乎都关注了一个以家居设计分享为主题的微信公众号“好好住”。创始人冯骕受母亲之托装修家里的房子。设计师的提案让他莫名其妙:“他上来就跟我大侃五花八门的家居流行趋势,这个最流行啦,那个别人家做得最多啦。明明是装修我家,为什么要一直强调别人家做得多?”一次出于直觉的质疑,让冯骕跨入了家居改造的世界。
从去年8月创办到今年8月,“好好住”一年内吸引了35万“粉丝”。现代社会的工业化促成了规模经济。生产方式标准化、集约化催生了时髦与潮流,逐渐使社会的审美情趣与生活方式逐渐统一。而个人价值探索与个体意识崛起则促成了个人审美情趣的回归。我们的家,正是自我价值与个人意识的集大成之处。“别人一进你家门,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生活是什么样,不用说,就都摆在那里了。”
记者 徐菁菁
-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