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加杠杆”的限度

时间:2016-12-05 16:37:28 

房价仍上涨,涨到了高层频繁警示的程度。围绕着房价的争论也进入了新一轮高潮,“永涨不跌”论和“泡沫”论针锋相对。当一线城市的房价已经与全球最贵的大都市并肩,也只有当年日本的泡沫可借鉴,但当年东京最贵的房为百万美元每平方米,太过奇葩似乎又失去了借鉴意义。于是乎,央行最新出台的抵押贷款统计,成为探讨房价方向的一个着力点。

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上半年个人住房贷款增加2.3万亿元,同比多增1.2万亿元。截至6月末,全国主要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余额23.9万亿元,同比增长24.0%,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15.4万亿元,同比增长32.2%。值得注意的是,和首付贷、众筹等“创新”迭出的一季度比,规范后的二季度购房仍呈井喷态势,个人贷款增速又比3月末高5.7个百分点。房价日涨,抵押贷款成为购房支付的主要方式,衡量一个国家房地产金融化程度的最重要指标是房贷/GDP比值,2012年以前尚不到15%,2015年底达到20.7%,以目前的态势,2016年底将超过25%。

今年初,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回答“降低首付是否给房地产放水”时表示,很多国家的个人住房贷款占总贷款比例的40%至50%,而中国只有百分之十几。并且,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产生的坏账比例仍旧明显小于其他领域,银行有意愿发展。中国企业债务冠绝全球,债务违约频繁引爆,僵尸企业更绑架了金融体系。相对于企业贷,个人贷款业务前景不容置疑。海外,当前日本个人房贷/GDP之比为40%,美国为50%,即使今年中国达到25%,仍有增长空间。不过问题在于,中国在住房贷款上的“超日赶美”是跳跃式发展,而以美日经验,每当房贷高速发展,跃上一个台阶,往往就为危机埋下隐患,如世纪初美国新经济泡沫破裂后急于借传统产业提振增长,利率急降,房贷/GDP比值从40%急速扩张至2007年的73%,随后爆发了次贷危机,日本则是自1985年的20%蹿升至1990年的25%。

居民加杠杆,于个体而言每次抵押贷款都是一次重大的家庭决策,对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也必定重大。可作为群体,资产的金融化却应该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过于激进恐怕后续乏力。当一线城市刚需购房门槛从200万元涨到300万元,改善型从500万元提升到800万元,与此同时收入并没有同幅度地提升,居民购房不得不更多地依赖抵押贷款。当以最低比例的首付、最长的还款周期,每月还款均需数万元的时候,居民的还款能力就成为房价是否继续上升的基础。我国2015年新增房贷销售比为35%,2016年上半年更是创历史新高至42%,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面对高涨的房价,居民不得不更多地依赖贷款的现实。当然,按最新的房地产刺激政策,最低首付可以低至二成,新增房贷/销售的极限值可达到80%,可即使在“零首付”泛滥的美国次级贷危机爆发的前夜,这一比例最高为52.6%。

早在10年前中国的房价收入比就看似不可持续了,可并不影响房价上涨,房价收入比也成了老生常谈。可贷款房款比毕竟比房价收入比又进了一步。尤其大城市普遍限购,购买者多是本地居民,多是卖小房买大房的换购者,偿还贷款的能力就更能预测房价的未来。目前中国居民房贷收入比为0.46,节衣缩食的空间已经不大了。当然,若居民收入能够像此前几年那样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则另当别论。

企业杠杆不可持续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转向了居民加杠杆。美国和日本的经验也表明,购房适龄人口的拐点出现后,居民加杠杆会将房价推向新高度。可居民的杠杆也是有限度的,需要“且行且珍惜”。

文 邢海洋

赞一个 (0)收藏 (0)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三联生活周刊2016年第33期

美图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2016年第33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