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我没用
都说人忙的时候觉着累,可要真闲下来,心里也发慌。石老汉最近就闲得慌。他儿子是个养鸡大户,前不久养鸡场得到了政府扶植,扩大了规模,操作实现了现代化。过去人工操作,石老汉还能帮帮手,现在都是电脑操作,石老汉有劲使不上,急得团团转。
这天,儿子从养鸡场回来,发现石老汉正坐在院子里,一边哼着梆子腔,一边拾掇着不知从哪儿找出来的箩筐和扁担。儿子愣了一下,问:“爹,你在这儿干吗呢?”
石老汉头也没抬地说:“我打算帮你忙呢。”
儿子指了指地上的东西:“爹,你拿这些东西怎么帮我啊?”
石老汉把头一抬,乐呵呵地说:“你的养鸡场现在都是电脑操作,我插不上手。但总这么闲着,我也憋得慌,想来想去,还是干我的老本行,帮你赊鸡娃吧。”
什么?赊鸡娃?儿子一听,笑了,说:“爹,我们养鸡场早就不怎么卖鸡娃了。再说,现在卖鸡娃,都是合同说事,先交定金,现金交易,哪有赊销的?你那赊鸡娃的老古董早过时了!”
儿子说的也没错。赊鸡娃,已经是三十多年前的老皇历了。那时,每到开春,便有人挑着刚出炕的鸡娃,走村串巷,拉着悠扬的长腔大声吆喝:“赊鸡娃了——赊鸡娃了——”村民们听着音儿便围了上来,赊走鸡娃。等到秋天,赊鸡娃的人便拿着账本,到各村收钱。虽然赊走鸡娃的人不用签字画押,但很少有赖账的。石老汉当年就干这个营生。不过,这种古老的买卖方式如今已逐渐绝迹了。
一听儿子讥笑自己,石老汉生气了,把眼一瞪,说:“老古董?老古董怎么啦?别看你们搞买卖,又是合同,又是定金什么的,还老是闹摩擦、打官司。那时候赊鸡娃,没现在这么多道道,可从来没有赖账的。”石老汉数落了一顿,见儿子闷不作声,最后又说了一句,“我也知道,这么大的鸡场,靠我这样零星赊销,也顶不多大事。我捡起赊鸡娃的老古董,就是想找找当年的感觉。”
当时,儿子正为鸡场人员招聘的事烦心,顾不上跟老爹抬杠,心想,人老了,总是爱怀旧,既然老爷子想重温旧梦,就随他的心意好了,于是,便答应了父亲的要求。干起老本行
第二天,石老汉从鸡场里带了几百只鸡娃,装上箩筐,挑起担子就出发了。
别看石老汉已经七十多岁了,一挑起鸡娃担子,似乎回到了几十年前,浑身是劲。他来到一个村子里,亮起了大嗓门,吆喝起来:“赊鸡娃了——赊鸡娃了——”
石老汉的吆喝声,惊动了村里人。年纪大的听到久违的吆喝声,感觉很亲切。年轻人也都觉得很好奇。不大一会,石老汉的鸡娃担子周围就挤满了人。一些年轻人,带着疑惑的目光,议论纷纷:卖鸡娃赊账?哪有这样的好事?不会是骗子吧?
这种情景让石老汉感到很失望。过去,可不是这样啊,只要一吆喝,大家都来挑选鸡娃,还有的端茶送水,帮着记账,真是其乐融融。可眼下,那种气氛却找不到了。
看到赊鸡娃的人不多,石老汉就给年轻人上起了课,说过去卖鸡娃,大多数都是用这种方式,不信,问问村里上年纪的人。村里的老年人也帮着石老汉说话。最后大家终于相信,石老汉并不是骗子,赊鸡娃是一桩便宜买卖,于是,都争先恐后挑选起鸡娃来。最显眼的是一个穿皮夹克的年轻人,竟然一下子赊了100只。
石老汉不识字,不会记账,他就请村里人找来一张纸,写上赊鸡娃人的名字和赊鸡娃的数量。还解释说当年赊鸡娃他就是这样做的。
就这样,石老汉的几百只鸡娃,很快就在这个村子赊销完了。
石老汉掖起账本,挑起空筐,哼着梆子腔,正准备出村,这时,一个老汉悄悄地把他拉到一边,小声对他说道:“老哥啊,你这样赊鸡娃,可要小心,你就不怕有人赖账?”
石老汉倒很豁达,呵呵一笑:“不就是几只鸡娃嘛,就是赖账也不值几个钱。再说,也能让我找找当年的感觉。”说罢,哼着梆子腔,高高兴兴地离开了这个村。
第二天,石老汉又挑着鸡娃,来到了另一个村,按照同样的方法,将鸡娃赊了出去。特殊的考卷
石老汉天天挑着鸡娃四处赊销,儿子明知道,这些账不一定要得回来,但也没多说什么,心想,这么大的鸡场,也不在乎这点损失,只要能让父亲高兴就行。
可是,事情没像儿子想的这么简单,石老汉赊了几天鸡娃,又来为难儿子了。这次,石老汉非要干涉人员招聘的事。
原来,这些日子,儿子遇到了一个难题:有个叫尤华的小青年非缠着要到鸡场工作,而且要当鸡场的采购。要是一般人儿子好应付,想用就用,不想用拒绝就是了。可是,尤华是畜牧局长的外甥,总打着舅舅的旗号,不那么好打发。
但采购毕竟是个重要岗位,儿子对尤华的人品又不了解,所以这件事一直拖着,做不了决定。
这天,尤华又来鸡场,缠了儿子半天,石老汉在隔壁隐约听到了两人的说话。尤华走了之后,儿子又发起愁来,闷着头在屋里来回踱步。这时,石老汉来了,问儿子道:“刚才那小伙子是不是闹着要当采购?”
儿子点点头,接着说出了自己的难处。
石老汉想了想,说道:“要说这事也好办,一个人的品行啥样,出道题考考他不就行了?”
考人品?人品咋考?儿子一听,就知道爹说的是外行话,苦笑了一声,说道:“招聘人的事,你不懂,就别掺和了!”
石老汉却是不依不饶,和儿子较起了真,说道:“考文化知识,我不懂,可考人品这事,我还真得当一回考官。”
父亲要当考官?儿子更惊讶了,瞪着眼看了父亲老半天,说:“你不是糊涂了吧?你大字不识一个,这考官你怎么当?”
石老汉得意地笑了笑,说:“这事你交给我就是了,三天以后,我保证把答好的考卷交给你。”
儿子为难地摇了摇头,但看老人这么固执,没办法,只好假装顺从,随口说道:“好,好,好,只要你高兴,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儿子让父亲当考官,只是应付一下老人,并没当回事。可石老汉却当真做他的考官去了。
过了两天,石老汉找到儿子,将两张纸交到儿子手里,说:“这就是我出的考卷,那个小伙子是不是叫尤华?现在他已经把考卷做好了,你看答案吧。”
儿子接着一看,天哪,这是什么考卷啊?两张纸全是赊鸡娃的账单。
石老汉见儿子不明白,把账单从儿子手里要过来,分成了两份,再递给儿子,说:“这两份账单一对照,你就明白了。”
儿子接过来细细看了看,发现两份账单上的赊鸡娃的户主一样,只有赊鸡娃的数量稍有差别。就问父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石老汉这才说出事情的原委:尤华所住的村子,正是石老汉赊销鸡娃去的第一个村子。那次一下子赊了100只的“皮夹克”,不是别人,正是尤华。看到尤华来缠儿子当采购,石老汉一眼就认出了他,于是,就想出了一个考察他的主意。他又一次来到尤华所在的这个村子,谎称原始账单弄丢了,让村干部在大喇叭上通知,让赊鸡娃的人重新报一次账。这一报账不要紧,讲信用的人照实报了账,心眼不实的人就玩起了猫腻。尤其是尤华,原本就没打算养鸡,当初赊鸡娃就只是想占个便宜。所以,石老汉一离开村子,他立即低价把鸡娃倒卖了出去。现在看到石老汉把账本丢了,非常得意。村干部通知他去补账,他不好意思拒绝,但却把100只报成了10只。可他万万没想到,不知不觉充当了石老汉的“考生”。
两份账单一对照,尤华的为人一清二楚。儿子掂量着手里的特殊“考卷”,满脸惊喜,望着父亲,嘿嘿一笑,说道:“我的老爹爹,真没想到,这赊鸡娃的老古董还真派上大用场了,您放心,招聘这件事我也有主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