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在心中的乡村书店

时间:2017-04-25 11:58:18 

开在心中的乡村书店

————一位基层作家的读书咏叹

文/夏龙河

小时候,镇上是有书店的,那时候,去书店买书,感觉很自豪。书店里也常常坐满了人,人手一册,或站或坐;书店不大,地面甚至是泥地,坑洼不平。但是看到满屋子整齐的新书,给人感觉是无比繁华。

我买了书,骑着哐啷作响的自行车回到家,晚上肯定有同学到我家借书看。那时候人很穷,书却不少,初中文化以上的人家都有一本甚至几本文学名着。因为爷爷喜欢看书,我家里的书在村里是最多的,一本书借出去,常常能传阅全村,没个一年半年是回不来的。很多人不善于保护书籍,书回来后常常面目全非。

后来,我长大了些,能骑着那辆自行车去更远的乡镇,才知道另一个乡镇的书店比我们镇的书店要豪华得多。也许是靠着国道的缘故,那家书店总是有最新的好书,我几乎每次去都有惊喜。现在我手头的《1986年中篇小说选》,就是在1988年7月,我花了3元7角5分钱在那个小镇的书店买的。

爷爷最赞成我买书。他老人家早年读过私塾,常对我说的一句话是“三天不读书,赶不上一头驴”。话当然是有些偏颇,但代表了当时很多人的思想。

那时候,你拿着一本书在街上走,人们的眼光是赞赏和羡慕的。后来因为读书和参加工作,我离开了家,镇上的书店就很少去了。偶尔去一趟,我惊讶地发现,书逐渐被玩具和文具替代。那个比我们镇豪华一些的书店,命运能好一些,被一个私人老板租去,还是坚持卖书。我偶尔去淘书,却发现好书越来越少了,《厚黑学》、《无本赚大钱》之类的书,在书架上占据了最好的位置。即便是这样,坚持2年后,这个曾经非常好的小书店也关门了。

几乎在一瞬间,所有的镇上和村里的书店都没有了,几乎是在一瞬间,拿着一本书在街上走,成了一种没出息的表现。也几乎是在一瞬间,如果你说你是个作家,人家首先问你一个月能赚多少钱,假如你的收入还不如一个小偷,那在人们的眼中,你的价值真的不如这个小偷。在这个金钱至上的年代,文化,这种虚无的东西,跟硬一邦一邦的金钱比起来,成了比卫生纸还要虚弱的东西。

前几天,沾朋友的光,认识了一个小官员。当朋友介绍我是一个作家时,官员很戏谑地说,我这个人不认得几个字,从来不读书。那意思是说,作家这个奇怪的东西,跟他们是不搭界的。我没有感到奇怪,不读书,已经跟曾经的“饱读诗书”一样,成了这个社会可以引以为豪的东西。古代官员讲究八股文,讲究“文以载道”,在他们的意识中,读书还是个高尚的东西。现在有的官员连假装斯文都不屑了,他们治下的臣民会以读书为荣吗?很多人靠着奸诈,不小心成为了一方富豪,靠着溜须拍马成了一方权贵。假如这个人再动用手中的钱,成为了人一大代表或者政一协委员,要钱有钱,要名有名,这样的案例多了,非常严重地影响了国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跟现实相比,书中的黄金屋变得飘渺,变得让人怀疑。那,谁还会来读书?其实,古人说的“黄金屋”,是一种延伸,是开卷有益的意思。可是,在这个过分强调金钱至上,文化和道德贬值的社会,死板的读书人似乎都无法生存下去,他们不会巧取豪夺,不会趋炎附势。“读书读愚了”,已经成为了很多人对读书无用的评价。

就像那个蔑视我的官员说的一样,读书干嘛?不如去用这个时间,陪领导玩一圈麻将。当一个族群的意识领袖只崇拜金钱,不管善恶,不辨美丑,对文化采取了漠视的态度,你能要求这个族群的个体去读书吗?孔孟之道和当时的统治者最大的功绩,是开启了一个民族的心智,让文化成为一个民族能够延续生存的基石,而当下金钱崇拜的不均衡发展模一式,已经让一个民族的精神失去了文化的黏合,失去了道德和信仰。

我曾经跟着朋友进行过调查,令我震惊的是,除了做秀和做戏,可以这幺说,农村已经没有了书店,没有了读书的场所,让他们失去读书兴趣的,是畸形的价值观,是这个社会提倡的横扫一切的金钱崇拜。

乡村书店的倒闭,读书屋的空置,还有娱乐化倾向的所谓网上阅读,国人的读书,除了得到名利之道和看热闹,已经乏善可陈。应该说,中华民族因为文化的缺失,精神世界越来越荒芜。一个民族失去了土地可以夺回来,但是如果失去了精神,这个民族就散了。不重视文化,不重视读书,就是一个民族精神丧失的前兆。

谨以此文,写给4·23世界读书日。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散文

美图欣赏

散文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