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入口处一段护坡与小区存车棚围墙形成的夹角里搭了一个简易的窝棚。窝棚里住着一个拾破烂的老人。
老人已经很老了。他满脸皱纹,头发稀疏,腰背伛偻,走路缓慢,寡言少语。自从有了这个小区,老人就在这里居住了。没有人知道老人的姓名、年龄,更不知他来自何方。
小区的人们或者已经习惯了老人的存在,或者从来就不曾留意老人的存在。老人不给小区的居民添麻烦,小区的居民也不来找老人的麻烦。
每天早晨,老人夹一着一个空编织袋出去,晚上又夹一着空编织袋回来。
人们只知道这是一个拾破烂的老人。
于是,有好心的居民把家里的废品拿出来放在老人的窝棚边上,算是帮老人一把。
老人有时看见了,就点一下头,从来不说一句感谢的话。
好心人做事本无需别人感谢,小小不言的事情为了博老人家一声感谢也很无味。所以做的人自然,收的人坦然,彼此就这样默契地生活着。
一天,小区门口贴出了募捐倡议书,号召小区的居民踊跃献爱心,帮助小区里一个因为孩子得了尿毒一症被巨额医疗费拖垮的家庭。
拾破烂老人在倡议书下立了很久,眯着眼睛逐字逐句把倡议书看了几遍,然后转身走了。老人返回来时,手里捏着五张百元大钞,直接把钱塞一进保安室门前的募捐箱里。
负责募捐的大妈让老人留下名字,老人摆摆手,啥也没说就走了。大妈就在募捐记录上写下“小区口拾破烂老人伍佰元”等字样。
一时间,老人的侠义之举在小区传为美谈。
这件事后不久,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了,全国各地的人们自愿发起了各种募捐活动,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尽自己最大努力来支援灾区。
小区居民在居委会的组织下也进行了募捐,居民们踊跃捐钱捐物,纷纷献出一份爱心。
拾破烂的老人也来了。他蹒跚地走到捐款箱前,手摸一摸索索从怀里掏出一沓钱,又掏出一沓钱,再掏出一沓钱,全是成打的百元钞,整整三打。然后他缓缓将钱一打一打塞一进捐款箱。
在场的人们被老人的举动惊得瞪大了眼睛,瞬间沉默之后,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这感人的一幕被一旁的工作人员用相机记录下来。
老人的义举成为第二天当地日报的头条新闻。老人成了抗震募捐的明星人物。
当有记者找到老人问他出于什幺样的考虑,在自己生活并不好,靠拾破烂为生,且住在窝棚里,却一下子捐出这样的一笔巨款?
老人惶惶地不知如何回答,只以沉默应对。
各路记者不死心,纷纷找到到老人,用各种各样言辞引导老人,想从他口里得到哪怕一句豪言壮语。老人终没有说出一句能够在报章中宣扬的场面话来。
老人离开了他居住的窝棚,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
小区的人们看不到老人,心里空落落的。
有媒体记者却在老人居住的窝棚里有了重大发现,砖墙上赫然有五个粉笔字——“我是唐山人”。这几个字看上去已经写上去很久了,只是没有一个记者肯屈就到老人的窝棚里坐一坐,要不早就发现了。
媒体记者如获至宝,终于找到了宣传老人事迹的切入点,而老人却不知所踪。
文章来源:博客
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