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热还需冷思考

时间:2017-04-26 11:27:55 

暑假的一天,我去舞蹈班接女儿,女儿还没下课,只觉得太阳离我越来越近,便躲进了教学楼,站在走廊拐角处翻看一张报纸打发等待的时光。从教室里传出读书声,不是“朗朗”而是“嗡嗡嗡、嗡嗡嗡……”含糊不清,听不出个数。我循声索去,翘首企足透过教室的玻璃窗往里窥望,只见三四十名少年身穿汉服,四平八稳盘腿坐在一尺多高的案牍之后,跟着老师的节奏,摇头晃脑朗诵,我附耳细听,终于听出了子丑寅卯,“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哦,原来孩子们在吟诵《弟子规》。

我悄悄退回墙角处,静心思之,明白了怎幺一回事。众所周知,市场上对孩子们暑假期间开办的各类学习班花样繁多,而近几年来,国学班尤为被关注传统文化的人所提倡,成了假期选择新一宠一。看着楼道里还有几位中年妇女,不用说她们的角色*与我一样。一个娇一小、纤弱,碰一下就有可能散架的女人走上前来与我搭讪:“你孩子报的是什幺班?”东北味儿很浓,我回答:“舞蹈班”,我的乡音也不比她淡,乡情很快地奠定我俩之间的短暂的亲密友情,她打开了话匣子,“我原来也是想让女儿学舞蹈,可是担任中学老师的孩子爸爸却提议送孩子参加‘国学培训班’,说古代的淑女大多是受国学熏陶出来的,知书达理。”旁边的一个犹如俄罗斯母牛的女人抢过话:“我是看了广告才将孩子送来的,广告上说,读‘经’二十天,保证使小顽童改造成淑女品质,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标准的京腔京韵。有这幺邪乎?我从不信广告,可是分明从她的眼睛里读出,把孩子“改造成淑女”、“孕育出正人君子”的愿望似乎已经实现了!二位女同胞激励出我作此文的一个小小文胆:效果当真如此神奇,理应取消国家机器,把警察换成儒生,监狱改为“国子监”,对作奸犯科者实施“礼乐教化,转凡(犯)为圣”。想到此,兴不由已的我又悄悄靠近窗口,仔细用心观察起来,四十左右名少年中,女孩占三分之二,三分之一是男孩,墙角一个长着一双蚂蚱眼的女孩正在打盹儿,眼睛显得更加细长。中排的一个很淑女的女孩心不在焉地东张西望,那神情似乎她没有“重塑”的必要;前排一个胖乎乎满脸流汗的女孩抿着嘴往上撸着松松垮垮往下脱落的“水袖”。我目光停留在老师鼻子底下的一个小男孩身上,汉服包装得小家伙酷似一休小和尚,紧蹙的前额凸出,似乎盛载不下的智慧要往外拱。只见他忽闪着一双炯炯有神、一毛一茸茸的大眼睛,专注地听老师读《论语》中的精华章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以我罕见的洞查力,一眼便看出这一教室的孩子大概只有这小家伙能听懂老师讲的微言大义。课间当儿,我悄声问一休,“小朋友,‘暮春者’这段话是什幺意思呀?能给阿姨说说吗?”小家伙腼腆地朝我笑了笑,说,“只知道六七个孩子在一起,但不知道他们在干嘛。”我不由得心生慨叹:大人们怎幺了?自己起早“收菜”,贪黑“斗地主”,白天“磊长城”,“老顽童”越来越多;却琢磨着怎样扼杀儿童“顽”的天性*,情愿将亲生儿女送到“国子监”,渴望小女孩出落为端端庄庄的“淑女”,小男孩成为周周正正的“正人君子”,这岂不是本末倒置!

上课的铃声响起,走进教室的孩子们齐刷刷地竖一立,在老师的亲自领导和指挥下,群情激昂引吭高歌:“着我汉家衣赏,兴我礼仪之邦;我愿回汉唐,再谱盛世华章”……我的天哪!吓了我两跳,难道真像人们所说的“国粹疯狂时,历史倒退日”,竟然有人热情高涨到想钻入时间的隧道回到唐汉朝!可惜人生的这趟列车不售返程票!冷静下来,似又找到了与此相映成趣的前不久的一则新闻,说是在全国政一协会上,一位政一协委员提出逐渐恢复繁体字的使用,让简体字退出历史舞台。其理由是:繁体汉字中深藏着中国古老的文化底蕴,而简化了汉字之后,这部分文化精髓便遗失了。有人提倡读经,有人觉得光读还不够,便又提倡写繁体字,读与写异曲同工,其主旨都是为了弘扬(包括消失的)中华文明。我觉得还远不够,若发思古幽情就一下发到位,写甲骨文算了!这两事勾起了我不太文雅的联想,只是说出来显得自己有点不太淑女。小时候,我们村里从前街到后街无论谁家的厕所里都准备着一堆劈两半的高粱秸子,它的实用功能等同于手纸。直到城里人开始用纸巾擦嘴了,村里人才学会用手纸擦屁一股(实话实说,这时才能够买得起卫生纸)。如果按照上述逻辑推理,是否也应该保持厕所文化的精髓,捡回丢掉多少年的高粱秸瓣子,堆放在卫生间的角落里,“身临其境”操练一番,“方便”完毕,提起裤子,一揉一着被高粱秸瓣拉(音读阳平)得火烧火燎的屁一股,闭上眼睛,自我陶醉地说,用高粱秸瓣揩屁一股比手纸擦得干净,真爽!

从北京到南京,纵贯整个中国,有人火中加薪,有人猛拉风箱,煮得国学在神州大地持续升温。从穿的服装,到行的礼仪,再到读的书、唱的歌,真可谓彻头彻尾,还好,总算割舍了“辫子情节”。毋庸置疑,在世界文化之林里,中国文化是一朵奇葩。国学中有些东西可以说是中华智慧的结晶,说一句顶好几句还真能说得过去,可是有人非要说一句顶一万句就显得有些不靠谱。学学传统经典,听听圣贤的训诲很有必要,应该从中华文化积淀中汲取营养,积极开拓中国的未来;如果以弘扬老祖文化为名,不思进取,穿新鞋走老路,则恐大谬矣。将孩子送进“国学培训班”囫囵吞枣的死记硬背几篇“经”就能“打造成淑女品质”、“孕育出正人君子品行”更是可笑之至。平心而论,《三字经》和《论语》里,精华的东西少,糟粕的东西多。不“春秋笔法”地说,愚昧的东西多,科学的东西少;专制的东西多,民一主的东西少;守旧的东西多,创新的东西少。素质教育决不能等同于国学教育。面对在现实中消失殆尽的传统文化,大人们丢一了的做人的道理,企图从白纸一张的娃娃身上找回来,让少年身穿长袍马褂去读哲学,做形而上的思考,实际功效令人质疑;强调收费昂贵的古乐、服饰等传统文化综合熏陶的“国学培训班”不带功利色*彩,不敢主观臆断是否相信者寥寥,反正本人持怀疑态度。盲目地卷入“国学热”这场旋风,被国学热昏了头的大人们,还需静下心来冷思考,别让刮在孩子们身上的这场“国学热”的旋风过于猛烈吧。

文章来源:网博客

原文地址: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散文

美图欣赏

散文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