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逝去的“商榷”时代

时间:2017-04-26 13:51:54 

当今的媒体上,可谓热点纷呈:远的不说,就说最近,房产泡沫的有无、山寨文化的存废、汉字繁简之争、英语教育利弊之辩、廉租房要不要厕所、武大学子驱逐和服母女的对错、《中国不高兴》换马甲风波等等,不用等人吹响号角,立马会狼烟四起、旌旗猎猎、杀声震天;而且战事频繁、战火纷飞,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常常是你未唱罢他登场,热点切换迅速,好一派惊天动地、波澜壮阔的文化景观,好一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兴盛气象。

俗话说,灯不挑不亮,话不说不透,理不辨不明。对于事理,不同的人,因立场、角度、利害关系、民族、宗教、历史、品性*、个人修为、教育程度甚至性*别不同,观点和看法就可能各不相同。观点可以探讨,看法可以交换,这本都是无可厚非的、最正常不过的文化现象。

只是现在的争论,首先跳入眼帘的标题都是惊悚的、血淋淋的,都如同寒光闪闪的尖刀,直逼对手心窝;都似挥舞着大棒,恨不能将对手一棍子打死而后快。满目所见,都是《×××××让谁狗急跳墙》、《×××欺世盗名》、《×××是文化巨骗》、《×××理论很雷人》、《炮轰×××》、《网民喊打×××》、《×××是脑残》、《×××的十宗罪》、《×××为谁收一尸一》……争论双方亮出的全是刀刀见血、一招制敌、一刀毙命、见血封喉、一棒子打死的必杀技,摆出一副势不两立、你死我活、鱼死网破的拼命三郎的架式,追求的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热辣效果。

认真回顾一下,多数争论,几个回合下来,争论的观点本身就退居第二线了,争论已失去本义,已沦为争吵了;争吵最终演化为歇斯底里地大呼小叫、讽刺、挖苦、信口开河、乱扣帽子、诬陷、造谣、谩骂、互揭隐私、人身攻击、人格侮辱的丧失良知与道德底线的惨不忍睹的混战,其中少不了像泼妇骂街的,聒不知耻地骂娘的,更是无聊至极;而那些雇人临时注册、匿名骂人的,就更是戴着面具、心理-阴-暗的十足小人了,就更是只会躲在暗处放冷箭的宵小了;对于那些黔驴技穷后实施威胁、恐吓的,那纯粹就是社会渣滓,披着文化外衣的社会渣滓。争论双方,最终的结局往往就是两败俱伤,双方都声名狼藉。当然也有很多所谓“争论”,本不该成为热点,只不过是想演一出炒作、促销的双簧闹剧而已,争论双方自然名利双收,实理共赢。

争论,可据理力争,有理、有利、有节,可批评、批驳、批判。大可不必非将对手打翻在地,还要踏上一脚才痛快。光有激*情、光有血性*、光有斗志是不够的,热血冲昏的大脑,iQ能有几许?只有冷静地分析、疏理、推理,才能找出对手致命的弱点,才会一攻即破,才会大败敌手,才会战果累累。

恐吓和辱骂决不是战斗。有人说,论战也是要有个性*的,突显个性*的论战才可以看出你的执着和真诚,这世上不需要在杀人的时候还要作一番温一存的忽悠,那太虚伪。在这是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争论中有言辞激烈的人甚至谩骂也是正常的,但谩骂、人格侮辱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就不正常了,是普遍存在浮躁、冷酷、暴戾心态的一种反映,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是格格不入的。国人最为敬佩的论辩大师,令对手闻之胆寒的、上世纪最伟大的斗士鲁迅先生,总能将对手骂得哑口无言、七窍生烟。当年,他那有关论争的精辟论断,仍能切中时弊:“中国历来的文坛上,常见的是诬陷,造谣,恐吓,辱骂。翻一翻大部的历史,就往往可以遇见这样的文章。直到现在,还在应用,而且更加厉害。”“不过我并非主张要对敌人陪笑脸,三鞠躬。我只是说,战斗的作者应该注重于‘论争’;倘在诗人,则因为情不可遏而愤怒,而笑骂,自然也无不可。但必须止于嘲笑,止于热骂。”

非常怀念求学阶段所耳闻目睹的人文景观:学术界、文化界、理论界写起论辩文章,是那幺文雅、那幺尊重对手,标题都是《与×××商榷》、《与×××再商榷》、《×××与探讨》、《×××与讨论》、《对×××商榷(探讨)的回应》之类,双方心平气和、有理有据地唇一枪一舌剑、你来我往,最终说不定就因不打不相识而成为莫逆之交,传为美谈佳话。

说实话,在媒体上我是很长时间没看见商榷、探讨之类的用词了,以致我都遗忘了“榷”字如何拼写了,后来专门查了新华字典才疑疑惑惑地确认的。在这个浮躁、急功近利的时代,本人也不能免俗,为了吸引眼球,为了追求一鸣惊人的轰动效果,弃比较平和的“怀念”一词不用,而故意改用耸人听闻的“悼念”。

呜呼,商榷,你已落伍了,你没有与时俱进,你过于温文尔雅,你太缺乏杀伤力(哪怕是温柔的刀子也行啊),你已为时代所淘汰,你该躺到故纸堆中了,你就安息吧!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散文

美图欣赏

散文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