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物美价廉的观念需要转变

时间:2015-04-06 09:11:53 

2015年2月,中国游客在日本东京的商场购买电饭煲。

人物简介

李俊,1964年生,四川金堂人。现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产品质量与安全法制研究中心主任,法学院教授。

在李俊的朋友圈里,不时会有人推荐德国的汽车、日本的相机。朋友曾送过他一只日本产的电动牙刷,用过之后,他的评价是:“实用性、舒适性高,而且精致。”当电饭煲、马桶盖因为被中国游客春节期间赴日抢购而引发热议时,李俊并不觉得意外,因为“需求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了”。

李俊是外经贸大学教授,一直关注产品质量及其相关立法。他的思考更多是和自己的专业结合在一起,“某种程度上,消费者是为良好口碑和质量管理买单。”

中国产品占被通报产品的一半以上

环球人物杂志:看到中国游客海外抢购的新闻时,您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李俊: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是品质的力量,是消费者在选择。中国消费者在日益成熟,买东西的时候,很多人已经不再只考虑价格高低,而是更关注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舒适性、寿命长短、售后服务等质量因素。

环球人物杂志:说到我国产品质量现状,您给打多少分?

李俊:乐观一点讲,70分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谁要是买一台日本的电视、洗衣机,那就不得了。这十来年,我们家电品牌已经起来了。还有我们的“神九”“神十”“蛟龙”号,没有数以万计的优质产品支撑,飞天下海是无法想象的。但另一方面,中国产品质量在整体上参差不齐,特别是给人的印象,老出事。无论是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的产品召回通报,还是欧盟非食品类消费品快速预警系统,中国产品都占到被通报的不安全产品的一半以上。

环球人物杂志:我注意到,您提到了安全,安全和质量是产品的两个层面么?

李俊:是的。安全是指产品的无害性,质量是指产品能更好满足需要,这就决定了政府的质量管理要有差异。现在有种共识:政府重点管产品安全性,把质量问题交给市场。怎么理解呢?政府只管食品、药品、化妆品以及其他日用消费品,因为这些和人的健康直接相关。比如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负责管理药品、食品、生物制品、化妆品等;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负责监管;也有专门的法律,如《食品、药品、化妆品法案》《消费品安全法案》等。

但我们现在主要还是行政监管手段。首先是面太宽了,什么都管。其次是多头监管,比如食品安全原来叫“九龙治水”,新的《食品安全法》二审稿出来以后,有人数了数,涉及13个机构。最后是分段监管,生产归质检,流通归工商,不易形成合力。

环球人物杂志:质量这个问题近几十年特别受关注。这个问题过去是怎么解决的?

李俊:在传统的熟人社会,靠的是口碑。而且工匠单独设立户籍,世世代代做这个东西。从春秋时期开始有“物勒工名”制度,工匠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他做的东西上,这也形成了一种质量追溯体系,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而且,传统社会里,多数人有信仰,生产假冒伪劣,良心要受到谴责。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属于国家,人们没有寻求经济利益的冲动,所以质量问题比较少。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下一页

相关人物

美图欣赏

人物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