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将近一年的执政期里,广田弘毅这位资深外交官给世人留下的唯一印象是他对陆军近乎谄媚的让步。1936年5月,中断已有23年之久的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得到恢复。根据这一制度,内阁中的陆、海军大臣两职必须以现役的大将和中将作为候选人,而不得任命已经转入预备役的将领。换言之,只要现役将领沆瀣一气、拒绝出任陆相或海相,内阁就将自行垮台;只有获得了军人的认可,各部大臣的任命才能得到通过:这是军部给政府上的第一道紧箍咒。第二道符咒是1936年8月制订的《国策基准》,它宣称要在东亚大陆推行“共存共荣主义”,排除苏联威胁、实现“日满中三国的紧密提携”,并逐步向南方海洋进军。这意味着扩大侵华的方针得到了政府的鼓励和纵容,避免与英美为敌的传统也已经被颠覆。最后,日本还在1936年11月与德国缔结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完成了亚欧军国主义的合流。日后广田成为东京审判中唯一被判死刑的文官,原因尽在此矣。
饶是如此,陆军依然以“切腹问答”的风波为由,将广田一脚踹开。由于日本自1932年起即已将议会选举的结果与首相人选脱钩,天皇遂依据惯例,责成87岁的西园寺公望公爵推荐广田的继任者。这位老人家拥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头衔——“元老”。根据帝国宪法,元老与枢密院、内阁同属天皇的辅弼机关,但其职权没有明确限定,故而影响力相当可观。从1889年到1912年,只有9位政坛耆宿曾经以诏敕的方式受封为元老,承担匡辅大政之责,而西园寺又是其中硕果仅存的一位。从1921年起,他就成为首相人选的主要提名者,并被视为议会主义、和平外交以及反对军部独裁的自由主义势力的精神领袖。全日本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身上。
然而尊贵如西园寺者,依旧没有勇气公开和军部唱反调。他忘不了一年前那场惨案——1936年2月26日,9名狂热的青年将校率领驻东京的1500名士兵,占领了永田町和霞关的政府街区。他们高喊着“尊皇讨奸”的口号,杀害了内大臣斋藤实、大藏大臣高桥是清、陆军教育总监渡边锭太郎四位温和派要人,首相冈田启介、侍从长铃木贯太郎以及西园寺本人也只是勉强逃过一劫。尽管领导政变的“皇道派”军人大部分被逮捕并处以极刑,但接掌陆军权柄的“统制派”不时暗示:假如他们的政治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蠢蠢欲动的中下层官兵随时有可能故伎重演,再次对温和派举起屠刀。游历宦海已有50余载的西园寺当然不敢拿自己的生命安全做赌注。
在静冈县的坐渔庄别邸,老人家提出的第一个人选是预备役陆军大将宇垣一成。但宇垣在1925年担任陆相时曾经主持过一次规模巨大的裁军,陆军将领对他牢骚满腹,拒绝给予支持,动议很快流产。最终推出的候选人是另一位预备役大将林铣十郎。此人在当初的“九一八事变”中曾不经中央批准,擅自出动驻朝鲜的日军越境袭击东北军,人送外号“越境将军”。他的执政风格也极其强横:在诱导国会通过了增加军费的1937年度预算案之后,林铣十郎在3月底火速解散了众议院,被时议讥讽为“吃饭不付钱”。5月31日,新选出的议员们动用手中最后一点权力,对内阁提出了不信任案,“霸王餐首相”林铣十郎很快就带着他的阁僚们下台三鞠躬了。
疲惫的西园寺已经黔驴技穷:倘若他再度推出一位和军部渊源过深的人物,怒气冲冲的议会将继续施展杀手锏,把内阁搅得鸡犬不宁;如果以一位相对稳健的政客作为候选,又无法满足陆军的胃口。现在,老头子的心目中只剩下了最后一个选项:过去20多年里,这个人一直被他当作政治接班人加以培养,锻炼出了八面玲珑的手腕和取悦公众的本领。只不过这个年轻人缺乏坚定的意志力,西园寺并不确定是否应当早早向他交班。6月3日,老公爵最终下定了决心。次日,天皇颁下“大命”:45岁的贵族院议长近卫文麿公爵成为日本第34代首相。
近卫的家族始于镰仓时代四大名门之一藤原氏,为其分支“五摄家”之首,与皇室血脉相通;其母则为幕府将军德川家的嫡系后代,贵不可言。近卫文麿在青年时代曾师从《武士道》作者新渡户稻造、《资本论》日译者河上肇、日本社会学奠基人米田庄太郎三位顶级学者,晓畅法理、能言善辩。25岁时他承袭亡父的爵位入席贵族院,自此登上政治舞台。政客们敬重近卫的学识和风度,军人喜欢他随机应变的头脑,普通百姓则津津乐道于他的颀长身材和风流韵事。西园寺的赌注似乎押对了:近卫差不多成为1931年以来最受欢迎的一位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