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惊无险”申冬奥(2)

时间:2015-08-19 06:07:56 

自从20年前独立以来,哈萨克斯坦依靠石油和天然气成了富裕国家。但国际形象仍停留在“未知”和“波拉特家乡”之间。如果阿拉木图赢得2022年冬奥会主办权,就像哈萨克斯坦媒体调侃的那样,“就不用再解释哈萨克斯坦是什么以及在哪里了”。此举是提升哈萨克斯坦国家形象的重要策略。

“相较于阿拉木图,北京的优势在于经验,办2008年奥运会的人现在还能干。比如印尼1962年办过奥运会,但现在如果再办,人员就是全新的。”魏纪中强调,“不是办过奥运会就有经验,而是办过奥运会的那些人,还能传承。”在经济整体实力上,北京的优势也是明显的,甚至很难有可比性。

事实上,阿拉木图很清楚这种差距,并且善于利用这种差距。“悲情牌”是阿拉木图一以贯之的申请策略,目的就是要争取“同情票”。7月31日在吉隆坡召开的128届国际奥委会全会上,花滑名将丹尼斯·谭在阿拉木图的最后陈述中,如此说道:“17年前,我第一次在阿拉木图商场里的冰场开始训练,那个时候阿拉木图的冰上设施都是在商场里。比起十几年前,如今阿拉木图无论室内还是室外冬季设施,都非常完善。”

但在魏纪中看来,光打感情牌不够,要打动人还要有真正实际的东西。“在陈述结束后的评估团汇报中,说到北京时并没有补充什么,但说到阿拉木图时,却提及新收到的饭店保证,大概有4万间客房提供,但评估团主席又加了一句,说其中90%还没有建起来。”这让魏纪中诧异,“这不是给人印象,建这些旅馆纯粹是为了2022年冬奥会,会后不会形成遗产,反而造成包袱?”

但由于“同情票”的测不准规律,加之国际奥委会凡“冬奥”就倾向小城市的做法,尽管魏纪中笃定“北京一定能拿到”,但最终的结果仍然增添了变数。

陈述之战

“顶峰!”对于7月31日中国冬奥申委在吉隆坡的最后陈述,说话一向直接的魏纪中这次却不吝赞美,“最好的一次,比所有演练都要好”。作为专家团的成员,魏纪中已经前前后后参加了11次陈述演练,绝对有资格做出这般评价。

按照国际奥委会规定,申办城市可以派10名代表团成员参与陈述,但每个城市的陈述时间不能超过55分钟。事实上,除去开场和衔接,每个陈述人平均可用的时间只有4分钟左右。但对于所有陈述人来说,这4分钟,却意味着一场没有硝烟之战。

陈述稿从最初成形到最终定稿,先后经历了8个大版本的调整,其中小改动无数。“区别主要在于材料的取舍。”但取舍的标准是什么?魏纪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106页《国际奥林匹克2020议程》和137页《2022年冬奥会申办城市评估报告》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通读下来。他指着手中厚厚的英文原稿说:“我们更多只注重最后的结论,而不详细研究完整的内容,这是通病。”

在此之前,让陈述专家团反复琢磨的是对雪的表述。“北京缺雪,我们该怎么表达?”通读之后,魏纪中豁然开朗,“我们老说在雪的问题上对我们不利,其实不然,评估团报告明确说了,北京延庆造雪有有利条件。只不过这句话‘躲’在不起眼的角落里。”由此,陈述词从过多的解释,调整成实事求是承认短板,然后提出具体措施来补齐短板。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34下一页

相关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32期

美图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32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