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尧锦 给沉香另一重生命(4)

时间:2015-09-29 16:06:22 

除了不可复得的自然之美,沉香雕刻中每件作品,那种经过长期构思、灵感乍现的美妙感觉,常常让郑尧锦兴奋不已。

拿到一块沉香之后,郑尧锦要把它放在手里反复把玩,确保沉香的每个细节都装入自己的脑海,之后在漫长的构思过程中,要让每个细节、结构甚至瑕疵都有可能是他设计的起点或亮点,这是一段“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奇妙之旅。

有一次,朋友把一块只有几张A4纸厚的沉香交给郑尧锦,看他能不能创作点什么。这让郑尧锦大感头疼,他随手把它放在工作台上,继续忙别的事情去了,偶尔闲下来的时候,会拿在手里把玩一下。如此过了两三年,在一个秋天的夜晚,忙碌到凌晨两点多钟的郑尧锦,像平常一样焚起一段沉香,坐在椅子上定神休息。无意中,他再次瞥到那块沉香,一个念头忽然闪现,它的样子很像两块重叠在一起的银杏树叶,是不是可以尝试做银杏叶?

被自己的念头打动,他很快下楼开车,去找记忆中的银杏叶。兜了一个多小时,他终于在一条道路边找到一棵银杏树,带回几片银杏叶。回到家中,他把所有的细节又想了几遍,研究银杏叶的叶边如何收、怎么结,凝神屏气,一气呵成。

至今,郑尧锦的家里还藏有各路朋友送过来请他创作的不少沉香原料。假香、差香不雕,觉得没法创作的沉香也不雕,原则上交付日期不定,他需要将每块沉香的形状特性收入脑中,反复咀嚼,随时准备着灵感的突然拜访。

在沉香雕刻中,等待显得尤为重要。有一次,郑尧锦在北京古玩城闲逛时发现了一株类似莲花形状的灵芝,灵光一闪,想到了此灵芝形似佛国千瓣之莲的圣物,瞬间产生了创作一组干果置于千瓣莲中,供奉于佛陀之前的念头。为了陆续收集齐适合制作栗子、花生、核桃的材质,他寻遍各地香材足足等了3年才凑齐。还有一次,郑尧锦发现了一块从越南红土层出土的沉香很像佛手造型,为了寻找与其完美搭配的枝杈,又等了4年多。

随着近年来作品拍卖与收藏行情的看好,郑尧锦有了充分的沉香原料基础,自由地设计与创作能充分表达自己思想的作品。除了传统的小写意的仿生器物与人物造型外,还创作了诸如现代主流审美《太极》、《舞者》等大写意的作品,他现在更多的时间还是从宋明以来的画作及博物馆和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他说,这辈子能把中国传统的东西传承好,就非常不容易了。

最近,郑尧锦以沉香制作的各种形状灵芝,来表现唐代诗人司空图所著《二十四诗品》中所举的24种美学境界。目前已完成了一部分。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既要对诗品的美感有充分领悟,还要对沉香的特质与产地有清晰认知。如何用沉香雕刻的灵芝表现“悲慨”?曾经的繁华被毁后的结构得有,去哪里找这么丰富结构的沉香又要有苍凉破败的表象?他自然而然想到了“土沉”。老挝的“土沉”裂得奇奇怪怪,最有可能找到。“雄浑”的适合在越南的土层找,“清奇”的要在香港土沉找。郑尧锦对此已有方向上的判断,所需的只是时间和运气。

由于长期的积累,郑尧锦自己还存有十几箱沉香,在他看来,这些沉香未必都有机会完成作品,除非有了充分的想法,他才会动手去做。雕什么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雕出自己的思想,在郑尧锦的理解里,“做任何东西,沉香只是载体”。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34下一页

相关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38期

美图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38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