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 站在文化启蒙的节点上(5)

时间:2015-10-10 20:13:56 

《石渠宝笈》特展的排长队,在故宫上下看来也是新媒体发达的结果。曾君告诉本刊记者,《清明上河图》与宋代风俗画、兰亭大展都是通过报纸杂志发出消息的。常规的武英殿的历代书画展得从报纸或者书画爱好者、文艺青年聚集的论坛里找消息。《石渠宝笈》特展通过故宫官方微博、微信发出消息,又经过自媒体的放大,包括《清明上河图》为题材的各种文章,形成了病毒式的传播。从前只在小众范围内传播的展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变成了9月份的文化事件。

故宫博物院要走向现代化的博物馆,除了紫禁城的盛名,要凭借收藏和展品成为吸引观众的目的地,在过去的20多年里,全世界的博物馆都在改变中规中矩的形象,探索更加亲民和活泼的方法,让观众愉悦,吸引观众参与。故宫博物院的新媒体在这个潮流中很引人注目,紫禁城庄严肃穆又精英化,可故宫新媒体却界面友好、接地气,这次《石渠宝笈》特展,在微博上更新《石渠宝笈》的知识和展览信息,还有高清的全景展厅作为网上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的新媒体起源于故宫里给文物拍照的照相室,故宫有180万件文物,没有办法人工管理,从采集高清晰图像和视频开始,故宫在文物数字化的数量和技术上都积累多年。资料信息部李琼告诉本刊记者,像《清明上河图》的视频展示采用的大影像打开技术,从前是美国军方的技术,故宫和一个公司联合开发,适合中国古代书画应用。“所有软件的逻辑都是基于西方美术定点透视的,我们要研发中国画散点透视空间如何去运算数据,我们做了一个专利技术,可以迅速得到散点透视空间的三维模型。”

除了配合展览的高科技,故宫博物院几乎把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大众媒体。“我们的网站点击量本来就十分惊人,但是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又有了爆发式的增长。”李琼说。除了在微信、微博上可以获取故宫和精品文物的知识,故宫博物院从2013年开始还陆续上线了五个APP,用非常时髦的多媒体手段来传播故宫文化。“当时APP还没有这么火,我们觉得用户群跟使用iPad的人是重合的,他们可能是一群去小剧场看话剧、生活比较时尚的人,所以APP得符合他们的趣味。”李琼说。

2015年1月份上线的APP《韩熙载夜宴图》是其中技术复杂、容量最大的一个。李琼告诉本刊记者,在故宫收藏的名画里,《韩熙载夜宴图》是在知名度上跟《清明上河图》可以媲美的名画。《清明上河图》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如果让中国受过初中以上教育的人可以说出第二幅古代书画的名字,她希望是《韩熙载夜宴图》。

这个APP把南音乐府的真人表演拍摄下来,打灯、化妆、衣服的褶皱不要立体感、全部是线描的感觉,然后跟古画无缝对接。在高清晰的页面上还特别创造出秉烛夜游的意境,手指点过的地方闪烁着柔和的烛光照亮画面和说明文字。从印章到人物,所有艺术史上涉及的知识点全部通过多媒体的手段植入到APP中,从头到尾地看完,不但欣赏了一幅优美的古画,还能对它的来龙去脉有透彻的掌握。“我比较欣赏外国博物馆做的教育计划,每年培训美术老师,把博物馆的内容融合在教学中,或者培训学生。我们的APP如果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完全可以跟学校的通识美术教育结合,现在学校的硬件条件很好了,每一个APP的内容完全可以是一堂课。”李琼说。

数字化把故宫博物院与观众生活联系起来,让人不用去故宫也可以欣赏藏品、获取知识甚至发生互动。在未来故宫博物院甚至希望不但走出紫禁城,还可以到线下的观众群中去。李琼告诉本刊记者,《韩熙载夜宴图》APP的发布会上,故宫请来了台湾汉唐乐府团队,背后是LED屏幕和搭造的实景,前面是真人表演,现场的感觉很好。所以,在2016年,故宫争取把这种形式做成巡演。

这变成了一种全媒体的形式,演出的地点不会选择需要买票观看的剧院和小剧场,而是计划在比较热闹、比较潮的大型商业中心广场、中庭,完全是种时髦的形式。也不局限于表演,会加入观众体验和互动的环节。“人们现在已经习惯了西方的手卷全部打开放在玻璃里的方式,不知道中国传统里手卷绘画是从右往左看,在开合间讲故事。我们会做出仿真的复制品,跟数字技术相结合,让人既看到东西还能和屏幕互动。”李琼说。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更多精彩,请点击: 故宫

相关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41期

美图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41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