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 时代迭变与他的书画(5)

时间:2015-10-10 19:10:15 

他曾在1301年发表过一段理论:“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为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之?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古”是指晋唐,在这段文字中,赵孟頫对古意的阐述十分明了。

他还曾评论唐代名画家曹霸所画的一幅马画:“唐人善画马者甚众,而曹、韩为之最。盖其命意高古,不求形似,所以出众工之右耳。此卷曹笔无疑。圉人、太仆,自有一种气象,非俗人所能知也。”

“似乎简率”和“不求形似”可以看作是赵孟頫对古意画风的技法要求。在这种非写实派的作品中,并非是在追求画中要素悖于常理,只是不要把形似作为作画的最终目的,它强调用笔精到,要像他在《二羊图》题跋中所述,“颇于气韵有得”。

“气韵”尽管定义模糊笼统,却常常被当作评定好画的标准。高居翰曾评论说:“就文人画的理论而言,画家个人的内在特质会展现在作品的气韵中,无法经由后天的学习苦练得来。是以赵孟頫所谓的‘气韵’不仅意味着他捕捉到了笔下动物生动的神情,更是指绘画本身的特质,由那些复古手法的回响与寓意,以及来自运笔、勾描、造型的细微变化和形式的灵活运用,共同烘托出一种丰富而饱满的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赵孟頫强调的古意,并不是十足冷静矜持地复刻古人的风格,而是从古画中吸取古人写真实山水人物的精神,再创造出新的作风。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单国强向本刊分析道,就赵孟頫最出色的山水画来说,他不断进行着实验,从早期的《幼舆丘壑图》到技艺已成熟的《鹊华秋色》,直至晚年所作《水村图》,“从六朝到唐五代的传统中,创出了一种新的风格,以《水村图》为代表,影响到元代晚期的画家,并再开明清画的先河”。

《幼舆丘壑图》是赵孟頫传世山水画中最早的一幅,其子赵雍的题跋中说这幅画是父亲早年的创作,绘于1286年赴京之前。西晋学者谢鲲字幼舆,画家顾恺之曾经画过谢鲲置身于丘壑之间,因他善于运用场景去烘托人物性格而留下美名。顾恺之的原画早已亡佚,赵孟頫做相同主题,是在有意模拟顾恺之的画风。这幅画表现出明显的魏晋风格,地面与树木沿着中景横陈,和画幅平行,前有溪流分布在前景,向画幅左右两端延伸流向远方,谢鲲坐在河岸的一张席子上,凝视着河水。看过顾恺之《洛神赋》摹本便知,魏晋画家重视人物而轻环境,赵孟頫于是也故意把人物、树木、山丘之间的比例画得不甚协调。这种返璞归真的画风是赵孟頫早期“实验艺术”的代表作,但他并不是严整的仿古,比如画中的石青、石绿不是传统青绿山水的平涂,而是如宋画中层层晕染,树木的线条也不那么刚硬僵直,岩石的形状亦非一成不变。

《鹊华秋色》则展现了他创作中截然不同的另一个面向。根据题款,此画作于1296年初,当时他自北方南归不久,特地为周密所绘。这一年他带着大量美术作品回乡,其中包括10世纪董源的作品,《鹊华秋色》可能便是在其中得到了灵感,此画与董源的《寒林重汀》十分相近。画中所绘为泽地和河水,空间安排在一片辽阔的中景地带,而没有前景或远景,画中左右两侧各有一座山峰,在构图上将画面分成三段。右侧第一段中山峰从地面突起,山前可见三丛巨大的树木;第二段以更靠近视野的一大丛树木为主,衬托着背景中一望无际的沼泽;左侧的第三段最为繁复,与远处独立的半圆形山体对立,画家在画面上增加了很多景物,包括三所错落有致的茅舍,和五头鲜黄色的山羊,以及一排渔网、一名老农。李铸晋认为这幅画展现了赵孟頫“超出时空限制的能力”,“画者依照自己选择和组合的能力,把自然变而为趣味盎然的画题”。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

相关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41期

美图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41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