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经变画的背景,中国传统山水画也有了表现和发展。初唐217窟西侧墙壁绘制的是《法化经变》中《化成喻品》的故事。它的技法正是画史上所记载的“青绿山水”。唐代以画青绿山水著称的李思训和李昭道父子并没有画作存留,但在217洞窟中却能够看到画史所描述的青绿山水的特点:注重以线描勾勒,施以明亮色彩。而处于西北边陲,敦煌不仅受到中原画风的影响,还创造出了独特风格的山水画:172窟东壁北侧的《文殊变》中不自觉地把西北风光画融入了青山绿水画中,它的土地上有断裂的沟壑存在,那是敦煌附近能够看到的景观。
装饰
洞窟内佛国氛围的营造与大量密集的装饰图案不无关系。三国时期何晏在《景福殿赋》中写道:“不壮不丽,不足以一民而重威灵。不饰不美,不足以训后。”敦煌壁画的纹饰极尽华美,纹样集合了花草、禽兽、云气、火焰、几何、金釭等几大类,在这些大类中又延伸出各种具体的纹饰。装饰图案反映了中外两种文化在历史演进中的激荡,忍冬纹和火焰纹便是其中翘楚。
忍冬纹源自西亚,在国外学者中被称作莨菪纹或棕榈叶纹,因形状类似金银花藤,在中国名为“忍冬”,是一种由三裂或四裂叶片组成的植物纹样,有双叶波状、单叶波状、双叶环抱等样式。它们约在2~3世纪经印度、中亚流入西域,4~5世纪随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日渐成为普遍流行的一种装饰纹样。
既名棕榈叶纹,便可想见它肥厚的体态,但自从传入敦煌,忍冬纹便轻盈飘逸起来。北魏时期忍冬纹开始在敦煌壁画中兴盛,吸收汉代云气纹的特征后,纹样趋向清秀瘦长。单叶忍冬纹,保有西域特征,每片叶纹后面加画数条并行线,突显凹凸有致。这些纹样的叶片纤细,每叶四裂,两色相间涂饰。相较而言,双叶忍冬纹则更加活泼,两叶反向相附于波状茎上,形成茎两侧叶片相背而存,叶间空处随意填充小花,淡赭色为茎,绿、褐色为纹,波状起伏,简洁明快。同时,忍冬纹又与莲花纹结合,创造出忍冬莲荷纹的形式,超越单纯的装饰功用,同化生童子集成一个主题,绘在人字披、龛楣等地方。
西魏时期,带来了以覆斗形石窟为代表的中原风格,单叶忍冬纹,叶片分四裂、三裂,交错排列,间有青绿、赭绿、淡红等颜色迭晕涂饰,使得连波的叶纹呈现节奏韵律般的变化。双叶忍冬纹亦已演变出叶片肥大,叶片少,叶裂浅,反向对称排列,颜色迭晕清晰。
-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