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查德·迪肯(Richard Dea-con)的印象中,他这一生总在迁徙。他有个身为军人的父亲,经常换防,全家人从没在一个地方特别固定地生活过。迪肯出生在威尔士的班戈,但很快随家人搬往英国其他地方,之后又有三年远赴斯里兰卡。成年后他也习惯于这种流动的生活状态,不断变换居留地。
迪肯的雕塑被人评论为风格复杂多变。我问:“与过去这些经历有关吗?”迪肯说自己没有答案:“也许有关,也许被过度阐释了。艺术家都会受到各自童年经历的影响,但在多个地方成长也不意味着支离破碎,不意味着不开心。不过,对世界的感知过程或许对我后来使用不同材料和构建方式有些影响。”毕竟,在迥异之地体验过世界的不同面向。
迪肯早在1987年因获得西方世界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奖项——“透纳奖”而成名,但他对新生代际毫无隔膜。这次到北京为新作揭幕,他也在中央美院美术馆做了两场讲座,其中一场就主讲到YBAs给英国艺术界带来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曾在观念和市场上狂飙激进的英国年轻艺术家团体YBAs,尤其头羊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可说是“明星艺术家”现象的肇始者。迪肯提到赫斯特当年策划的四个展览——1988年Freeze,1990年Modern Medicine、Gambler和East Country Yard Show——不但将YBAs一代和他自己成功显现在公众眼前,也激活了英国艺术界。虽然迪肯属于七八十年代成名的那批艺术家,其中包括托尼·克拉格(Tony Craggy)、阿尼什·卡普尔(Anish Kapoor)等重磅人物,但迪肯认为,他们这代艺术家也同样受益于YBAs促生的多样艺术生态。2000年,除了泰特美术馆现代馆落成这样的大事件,伦敦还曾有个备受瞩目的艺术展览项目“fig-1”,50个星期之内展示50个项目,其中多数参与者是年轻一代,但也包括迪肯他们。
不过对迪肯个人而言,最重要的艺术时期还是上世纪70年代。他至今觉得自己经历了那个时期是一种幸运,在那个时候移居伦敦“这种事件发生的中心”也是他人生中最关键的决定。“在什么时间遇到什么样的人很重要。”这应是迪肯相当真实的感慨。
1973年西方各国经历了第一次能源危机,英国经济受重创。当时伦敦出现了大批开发停滞的空楼房。尤其是在英国工业革命时代遗留的旧工业区东伦敦,进入70年代后彻底沦为贫民区。以现在伦敦的高昂生活成本,艺术生无法想象刚毕业就能在伦敦拥有一个工作室,但在70年代的伦敦可以做到。迪肯说,当时伦敦出现了大批开发停滞的空楼房,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复苏,出台了一个低廉房屋政策,东伦敦的贫穷艺术家们因此而可获得免费空间来做创作和展览。迪肯赶上了英国当代艺术运动的这个黄金时期。1969年,他从英格兰郡陶顿镇(Tauton)的萨默赛特艺术学院毕业后来到伦敦,考入著名的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1974年又入读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用三年时间拿到环境媒体专业硕士学位。迪肯回忆,他毕业后曾在切尔西艺术学院短暂访学,当年工作室就在东伦敦附近。整个70年代,那些供他们免费使用的艺术空间帮了大忙。其中有一个“Acme Gallery”,只从1976年经营到1982年,但6年里做了几百个展览,参展者都是伦敦尚未成名的穷艺术家。70年代的这些艺术运动也受到英国同时期朋克运动的影响,所以其中很多展览其实只是朋克式的行为表演,但在迪肯记忆中仍活跃且珍贵。
-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