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一种疾病的认识与再认识(4)

时间:2015-11-06 14:15:00 

肯纳并不是精神病学领域第一个使用“autism”这个词的人。“autism”来源于希腊语,用来表示人深陷自身而无法与他人交流。1908年,它最早被用于表示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描述精神分裂症患者退缩于自己的幻境之中,与周围人断绝交往的现象。

肯纳生活在一个精神分析理论盛行的年代。他一方面基于自己的观察,认为孤独症是这些孩子生来就有的毛病;但同时,他又把病因归结到家长对孩子的缺乏关心、教养方式不对上。他总结孤独症家长的一般特征:智力超高、感情克制、办事效率高、人际关系包括对孩子关系呈现机械性等等。孩子们依然被送入精神病看护机构。而他们的家长则被勒令接受精神分析治疗。

这种“养育方式”的理论一度是解释孤独症病因的主流。在此之外,一些人认为,食物中的酪蛋白导致了孤独症;另一些人将它归咎于疫苗,特别是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中用来防腐的水杨乙汞。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孤独症是自身免疫反应,或者是营养缺乏的结果。这些说法都没有得到证实。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科学家瑞蓝德试图吸引孤独症儿童的注意力

1964年,美国科学家瑞蓝德——同时也是孤独症孩子家长——出版了一本名为《幼儿孤独症》的书。他指出,孤独症孩子的症状往往在很早就可以显示出来,这与所谓家长在护养孩子过程中的关心不够的假说不相符合。同时,对孤独症孩子及其家长的精神分析治疗往往毫无效果,证明关于孤独症病因的心理学假说存在问题。更具说服力的是,各地男孩女孩的孤独症发病率一般都是4∶1。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受天生的器质性障碍的影响。根据当时对双胞胎的研究,同卵双胞胎的孤独症发病率远高于异卵双胞胎的发病率。这些都表明是病理基因而不是后天环境导致了孤独症的发生。

瑞蓝德的病因推论被脑研究所证实。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研究者埃里克·库尔谢纳总结脑成像研究的一些发现:“大脑-行为方面的证据证实了一个一般性的假设:孤独症涉及小脑、大脑以及脑边缘区域功能组织广泛性的功能障碍和变异;而这些缺陷明显造成了多种认知行为方面的不足。”虽然研究者们依然无法回答许多问题——孤独症到底何时发病(是在怀孕期间还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与基因相关;还有哪些因素被证明会影响孤独症的发病——但人们已有共识:孤独症是一种神经系统的广泛发育障碍。它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并没有关系。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作为美国临床精神病学领域重要的操作标准,在过去的30多年中指导着各类广泛性发展障碍的临床诊断、干预及相关研究。1994年该手册第4版使用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这个概念。它指一类疾病,包含了5个不同亚型:孤独症性障碍、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期瓦解性障碍、雷特综合征和广泛性发育障碍未特定型(PDD-NOS)。

近20年来,这个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我在贾美香医生的诊室里看到了一个患有雷特综合征的孩子。她与其他孤独症孩子的症状有许多相似之处,一个不同的特征是她的手部刻板动作——时常将手举到眼前搓动,并拧来拧去,她的面容一直在微笑着。雷特综合征病因已明确,它是由一个叫作MeCP2的单基因发生了突变造成的。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3456..11下一页

相关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45期

美图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45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