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安全局也在一份特别报告中列出了恐怖组织都在脸书上主要干什么:最主要的功能是,散布运作和策略方面的信息,比如炸药配方、武器的保养和使用、射击技术等。其次是联络信息,提供其他恐怖组织的网站链接。再次是作为恐怖组织的宣传阵地,进行意识形态上的“洗脑”。另外还通过数据挖掘对打击目标进行远程侦察。
如何界定社交网络上的“圣战”运动?是把它当成一种实质性的安全威胁,还是作为情报渗透来处理?根据各国的反恐经验,如果是前者,政府和科技公司应当投入更大精力,移除或限制极端团体的网络触角;如果是后者,则应当注重监控那些有机会接触极端团体的普通用户。深受困扰的推特和YouTube已经实践过第一种方法。它们曾试图清除相关用户和内容,或是把他们驱赶到相对较为封闭的小众网络平台上去,可惜收效甚微。因为想要完全清除或者驱赶极端团体,不光费时费力,法律上也存在一定障碍。每一次官方对恐怖组织账号进行查封,只会引来更多草根“圣战”支持者的讽刺。
曾经针对阿拉伯语等语种的反恐监测失效,但同时内部增长出的声音也在产生巨大影响力。诺贝尔和平奖被授予了来自巴基斯坦的17岁女孩“博主”马拉拉,马拉拉由于在BBC开设的乌尔都语网站上撰写博客评判塔利班歧视妇女、剥夺当地女孩子上学权利的文章而受到世人关注。塔利班为了报复马拉拉,在2012年10月9日马拉拉上学的路上袭击了她,几乎夺去了她的生命。幸运的是,马拉拉得到了及时的救治。2013年7月12日,联合国将这一天定为“马拉拉日”。马拉拉在联合国发表演讲呼吁世界各国关注巴基斯坦女孩的教育问题。可以看到,社交网络正在成为战区人民发表自己意见的重要平台。来自伊拉克的推特用户发送了大量的求助信息要求美国对盘踞在伊拉克的“伊斯兰国”恐怖分子进行军事打击。
今年1月社交网络恐怖遭到戴着标志性的盖伊·福克斯(Guy Fawkes)面具的黑客宣战。“匿名者”(Anonymous)是一个由大批黑客组成的松散团队,置身于多个全球冲突内,此前在以色列和美国都发起过攻击。该组织发誓将关闭与恐怖分子相关联的社交网络账号。“我们将追踪你们的所有网上活动,我们将关闭你们在每个社交网络上的账号。把你们像病毒一样杀掉。”到2月黑客的#opisis#行动已攻陷数百个“伊斯兰国”账号。但同样是恐怖活动,波士顿爆炸案曾经让《连线》杂志记者发明的术语“众包”——企业将工作分配给互联网志愿军这个形式——受到了争议。当时社交新闻社区reddit立刻开始创建“人肉”推理系统,使连续两个美国学生被网民指认成了嫌疑人,后来reddit总经理又专门出来道歉。因为警方及时公布现场观众手机照片视频分析,也确实迅速锁定了犯罪嫌疑人。社交媒体虽然有道德界限不能逾越,但确实激发了公众的创造性应对能力。互联网虽然是被称为海陆空天以外的军事上的“第五空间”,可是实际上这又与互联网精神相悖。两难还在继续。
主笔/葛维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