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的和果子 一种不以美味为标准的美食

时间:2015-12-25 13:15:12 

日本茶道师木村宗慎定义和果子,是“深植于日本人生活中的甜点”。

每种和果子都有自己的故事,乃至承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不论是表示问候、感谢还是道歉,和果子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日本人际关系中必不可少之物。

每天清晨,京都的名门大家都会收到一个漆盒,里面装满了各式和果子的参考目录,供挑选订购,待客或自用,果子店会照此送货上门。木村宗慎年幼时就对此心生憧憬。他在爱援县乡下长大,对那时的他来说,和果子是薄皮馒头、大福、羊羹之类,精致的果子只在杂志和书里见过,可望而不可即。于是,这种憧憬就在心里种下,成了他与茶道结缘的契机之一。

在茶席中,和果子几乎始终担任配角。但木村宗慎认为,它是尽显茶会主人心意的关键。在新潮社网页上,他的博客将和果子作为主角,以一年的时间为轴线,依照时节的变化,对应祭祀、节日和一些地方性的活动,每天以照片的形式展现一款盛在器皿之中的和果子,并讲述创作的初衷、背后的故事,最终集结成书,是为《一日一果》。照片中的搭配之华丽往往胜过和果子在现实茶席中的真实呈现。木村宗慎说,每一幅,对他来说都是一场茶会。

和果子在日本由来久远,最早曾是指水果、米糕。江户时代中后期,当砂糖开始广泛流通,和果子从家主、亲眷手作之物,成为可以在果子工匠处购买的甜点,它的概念才开始发生重大的改变,成为我们今天所见的和果子,也更加注重造型美。元禄年间,和果子店有了供顾客挑选果子式样的“果子样本帖”,果名也开始起得别具匠心。木村宗慎提到当时一本叫《男重宝记》的书,其主旨在教授男性礼仪教养,而书中记载了大约250种不同名字的和果子。可见在当时,和果子已被用于庆祝仪式或宴会等社交场合,对男性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社交工具。

他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当时幕府朝臣升官后,有招待同僚的习惯,且宴会上的羊羹约定俗成要用铃木越后果子店的。有个武士用了别家店的羊羹,被同僚吃出味道不同,而饱受了一番嘲弄。由此可见羊羹在当时是何等贵重之物,更重要的是,我们印象中并不嗜甜的男性在当时何等嗜吃果子,价格高低一品便知。

和果子中有名果出现,应该可以从与小崛远洲渊源深厚的金泽的长生殿果子算起。到了松平不昧的时代,名果大量涌现。由特定的茶人雅士构思设计的果子,以及某位茶人特别嗜用的器具,会被后人称为“某某茶人式样”。和果子界有不成文的规矩,对名店的名果子不能原样照搬,必须稍作变化或另辟蹊径。

每家和果子店的用料和做法都有差异,水分含量也不同,任何关于某一种果子的定义都未必是通用的。即使使用相同的食材,相同的做法,只要稍改颜色,换个果名,也就成为截然不同的果子,按照这种标准,根本无法统计到底有多少种和果子。命名更是随意,虽然和果子有一般的通称或店家所用的商品名,可一旦用于茶席,主人可以根据各自旨趣改名,这也是不成文的约定——不能狭隘地把味道当作唯一的标准,而将食材相同的果子就视为同一种。

至于用在茶席里的上生果子、日常小食和番茶果子,据说也并没有清晰的区分标准,待客主人自己有一套标准,判断哪些能用来待客,哪些不能。人和环境不同,判断标准也不同。比如某种果子有的地方认为过于日常,不便拿来款待客人,而在另一个地方,也许会因为初次品尝而觉得新鲜惊奇。对某个人来说理所当然的东西,换一个人或许就成了未知之物。木村宗慎认为,邂逅与己不同的判断标准,正是迎来送往、互为宾主时的一大乐趣。

和果子虽在日本被奉为无上美食,强调的却不是美味,尤其在茶席中的和果子,从来不以好吃作为标准。甚至曾有一位做果子的手艺人说“做法要留有余地”,有时甚至需要做到“不能太好吃”。木村宗慎解释说,如果和果子太好吃,就会让人注重它作为食物本身的身份,而它更重要的应该是与器皿的搭配,其名字所蕴含的意义、代表的背景才是它真正的价值。如果只为享口福,原料和做法都质朴的豆大福远比茶席雅果美味。茶道就是要将日常所见加以变形,再定义,由此扩展事物纵深的含义,即使乍看毫无价值的东西,通过定义和搭配,也会被赋予意义。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下一页

相关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51期

美图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51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