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时间:2016-12-05 09:43:48 

《中国经济转型七问 —两岸财经意见领袖眼中的中国经济》

谭保罗 池薇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4年9月版

这几年,不少朋友热衷于关注台湾的“政治”,但关注台湾经济的人却不多。实际上,岛内种种“政治”上的乱象,其背后根源都是经济出了问题。拿所谓的“太阳花学运”来说,参与者中不排除有少数野心家或狂热分子,但大多数走上街头的年轻人,他们心中都有一颗对台湾经济利益分配格局日益固化的憎恶种子。

台湾也有高房价,和大陆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比如,台北的房价高到台湾第二大城市高雄的5倍,而岛内的工资水平却“18年都没有涨过”。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即使是那些考上台湾最好大学、最好专业的年轻人,只要其父母在台北没有房子,不是“富二代”,他们一年的奋斗就只能在台北买个厕所。

为何台北房价高得如此离谱?很大程度在于台湾的“房产税”存在严重的税基失真,换句话说,就是税基几乎都是有房子的人“自行申报”,这样根本没有征税效果。为何会这样?因为控制着“立法权”的“议员”都是雄踞台北市区中心地段的“房叔”和“房婶”,他们根本不愿意规范税基。1984年,台湾作家龙应台写过一篇文章叫《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20年前,作家希望台湾的年青一代对那些缺乏社会责任的坏习惯“生气”,而如今,他们开始对高房价“生气”了。

那么,为什么台湾18年没有涨工资?这并非因为台湾“社会治理”存在缺陷,而是资本逐利的天性所致。近20年,台湾资本出现外流,说得简单一些,就是企业家如果在大陆、东南亚开工厂,管理层和工人的工资、厂房的成本要比台湾岛内低很多,那么资本自然会流向成本“洼地”,这是全球化的必然。既然如此,为何要给台湾人涨工资呢?

种种台湾经济的“常识”,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理解这些台湾经济和金融的深层问题,会让你看到电视上、报纸上根本看不到的信息。不过,就像本书的书名那样,书中内容并非仅局限在台湾,而是站在整个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视野上来思考问题的。该书作者曾长期担任大陆媒体驻台湾财经记者,和台湾财经界有频繁接触,采访对象包括了台湾最优秀的投行家、最大基金公司的总经理,华人第一产业园区新竹工业园区的缔造者等等。这些人是清一色的“留美派”,却有一颗“中国心”,他们关心大陆,时常奔走于两岸,对大陆经济改革有独到认识。

台湾人语音很软,但软软的台湾腔,反而能说出大陆经济的“硬道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作者与受访者的对话之中,多数台湾人都毫不掩盖对“香港模式”的不屑。台湾和香港都曾是“亚洲四小龙”,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都因制造业而勃兴,但最终却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台湾诞生了很多世界级的制造业企业,产生了不少知名品牌,而香港最终变成地产寡头的天堂。

大陆不少地方在发展经济时也曾面临学台湾还是学香港的抉择,但许多地方最终似乎更倾向于后者。但对一个有13亿人的经济体来说,走“香港模式”肯定是有问题的。台湾大学副校长汤明哲说得一针见血:大陆经济的发展从来不是靠什么“三驾马车”,而是靠土地资本化,这是李嘉诚教给大陆的。土地资本化本身并不创造财富,而只是财富的分配过程,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提高,我们是不是本末倒置了?

文∣江勋

赞一个 (0)收藏 (0)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三联生活周刊2016年第18期

美图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2016年第18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