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 激活城市的一种方式

时间:2016-12-05 16:56:31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或下一篇】

当代艺术的闯入,激活了沉闷的城市空间,也按动了回看历史和争论当下的开关。

立秋后的苏州,城内大大小小园林接待完一整天的游客,已进入休眠状态。挨着苏州美术馆的朴园里,工作人员还在忙碌着,这里是首届苏州文献展的室外展场之一,有六件当代艺术作品放置在园内,在整个系列展里是展品较多的分展场。要将这些先锋作品恰当地融合在江南文人生活起居的园林中,不是一件易事。

一位在朴园工作了多年的师傅刚刚打扫完陈列日本建筑师矶崎新参展作品《住所》的展厅,这是矶崎新献给书法老师苏州人瓦翁先生的作品。老师傅告诉我,布展时有专门的布展团队作业,他们不太能插得上手。他们需要做的,一是照看好园内的一砖一瓦,比如有展品需要与建筑外立面发生关系时,只能用铁丝、绳线虚浅地固定,绝不能镶钉或直接接触墙壁;二是学习安放这些装置,一旦开展后,布展团队撤离,他们要保证在两个多月的展期内,作品保持原样,不能有丝毫的差池。面对这些远道而来的临时“主人”,老师傅非常欢迎,可高兴之余,代沟也是有的:这些艺术作品为什么要放在这里?它们与苏州,与这座小小的园林又有什么关系呢?

提起“文献展”,自然会首先想到创办于1955年的德国卡塞尔文献展,每五年一届。首届卡塞尔文献展的主题是“20世纪艺术:1905至1955年的绘画、造型艺术和建筑”,策展人阿诺德·博德(Arnold Bode)希望让纳粹统治下被压制的现代艺术作品和文献重见天日,并为被希特勒划为“堕落艺术”的那些作品正名。“Documenta”由此得名,直到现在,这个词已成为特指卡塞尔文献展的专有名词。2012年第13届文献展是最近的一次,吸引了全世界90多万人赶去看展,而卡塞尔这座小城的常住人口只有20万。

这次苏州文献展的外方策展人罗格·博格尔(Roger M.Buergel),就曾担任过第12届卡塞尔文献展的策展人,这种双重身份让他对文献展这种机制更具有发言权。他说,“二战”时,卡塞尔是纳粹的一个军工厂基地,战后,90%的城市建筑都被毁了,卡塞尔的重建并没有像德国大多数城市那样尽量恢复原先的市貌,而是按照当时也就是20世纪50年代的城市规划理念建造了一座新城。新的卡塞尔以不可思议的速度重建起来,但仍旧背负着新旧时代对接的紧迫感,文献展恰恰从另一个切口舒缓了这种压力。而此后60年的历史也证明,文献展让卡塞尔获得了新生。

与卡塞尔相比,苏州显然是另一种东方历史城市模式。尤其在明清两代,因大运河浚通带来的繁华,使苏州成为士大夫精致生活的标志,文学、戏曲、艺术、工艺、园林均得到长足发展。若单论书画,从顾恺之、陆探微到吴门画派“明四家”,几乎可以代表历代的最高水平。

中方策展人张晴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学艺术史出身的他做过多年“上海学”研究,对苏州历史也有所涉猎。在一次查阅文献时,“1937年吴中文献展”的资料让他欣喜不已。“七七事变”之前,1937年2月,当时江苏省第二图书馆的馆长蒋吟秋先生策划了这个展览。他把当时的收藏分为两类,一类是公家的,一类是私人收藏或祖传的,他提倡建立一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这些收藏展示给公众。那次文献展林林总总展出了6000余件藏品,包括地方志、珍玩书画、金石拓片、乡贤遗像、古籍服饰各个门类,江浙沪地区的报纸也用了不少篇幅宣传这件事。然而可能是战争的缘故,文献展仅办了一次。

虽然早在79年前,苏州地区就出现了“文献展”这个概念,而且付诸实践,但从展览思路和内容来看,这更像是一个苏州民间文物的大派对,它指向地域性的物件展陈和历史回顾,并没有鲜明的主题、先锋性的策展理念和国际性,也没有至少是放眼中国的视野,从这一点来看,它与当代意义上的西方艺术文献展并不具备什么可比性。

但在“吴中文献展”的基础之上,两年前,张晴萌生出做苏州文献展的想法,并找来做过多次国际大型展览的著名策展人罗格·博格尔。最终,苏州文献展呈现出包含一个当代艺术主题展和“1937吴中文献展研究展”“苏州历史图像史料展”两个史料展的展览规划,这是一条介于卡塞尔文献展和吴中文献展之间的折中道路。展览试图从全球史的体系中定位苏州,呼吁建立“苏州学”,主题定为“多重时间——苏州与另一种世界史”也是此意。

文 薛芃 图片提供 苏州美术馆

赞一个 (0)收藏 (0)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三联生活周刊2016年第36期

美图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2016年第36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