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桂林山水,中国人太熟悉了。即使没去过桂林,你也一定见过20元人民币票面背面的风景画,云雾缥缈,两岸群峰对峙而望,水面孤影若浮,这正是桂林山水。在地理学上,桂林山水有一个专有名词:Karst(喀斯特)。这是个外来词,也是中国地理学家心中永久的遗憾。喀斯特原是亚得里亚海北岸一处高原的名称,意为“布满石头的地方”。19世纪末,一个叫斯维伊奇的学者来此考察,论文中以Karst一词描述当地的地貌。此后,Karst成为此类地貌的代称。
但其实,喀斯特地貌在中国的分布更加广泛,特别是在广西境内,其规模之大、类型之多、发育之完美、造型之壮观,堪称世界之最。桂林山水正是喀斯特地貌最杰出的代表,是名副其实的“甲天下”。
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可此句出自哪里,作者是谁,千百年来无人知晓。
直至1983年,文物工作者在清理独秀峰石刻时,意外发现两处摩崖石刻,其中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
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九月,乡试结束,静江府11名举人即将赴京参加会试。临行前,静江府最高行政长官王正功为他们举行了饯行酒宴。席间,王正功想到治下能出现这么多举人,很是欣慰,挥毫写下七律二首,其中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王正功为官清廉,一直受到恶势力的排挤,后来,他辞官还乡,“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名句也随之湮没。
王正功不是著名诗人,但是,他的这句诗给桂林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荣誉。桂林人感恩,便将他的塑像立在风景如画的杉湖之畔。
二
我来岭南10年,一直在南宁生活,但每隔一段时间,我都要去桂林看望朋友,欣赏山水风光。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我喜欢吃桂林菜。10年时间不算短,如果要我说出对桂林的印象,我觉得用“酸辣”二字最为恰当——无论是桂林人的性格,还是桂林的食物,都透着浓浓的酸辣滋味。
重庆菜是麻辣,成都菜是香辣,湖南菜是鲜辣,桂林菜则是酸辣。外地人初次吃桂林菜,免不了大呼小叫:“桂林菜真辣!”这让很多人疑惑不解,清秀山水怎么配上了酸辣滋味?这样的混搭让桂林显得有些另类。
辣椒是舶来品,通常认为明朝末年传入中国,路径有二:一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从西亚入新疆;一是经马六甲海峡,从海上进入广西,经灵渠入湘水,再进入湖南等地。辣在中医上叫辛,辛具有温散作用,可以除寒湿。桂林地处岭南,属亚热带,古代此地蛮烟瘴雨,湿气较重,吃辣也就渐渐成为当地的饮食传统。
都说“湖南人不辣不革命,广西人不辣不前进”,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被誉为“天下第一辣”的指天椒,就生长在广西的天等县。这种辣椒辣到什么程度?天等指天椒的辣椒素含量是一般辣椒的155倍,当地有俗语云:“手碰天等椒,辣得像火烧。”目前天等指天椒大部分用于外销,年出口量达300多吨。
整个桂林地区就是一个辣味世界。在辣椒素的强烈刺激下,桂林诞生了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军阀集团,他们身上有着辣椒般火辣与不屈的品格。在抗日战场上,装配精良的桂军与日军的精锐部队进行过数次正面对抗,那是硬碰硬的较量。无论是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还是白崇禧指挥的昆仑关战役,桂军将士无不视死如归,与鬼子血战到底。
李宗仁的原配夫人李文秀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家家都有一个结实的辣椒钵。记得我家的辣椒钵,被我不小心打破了一个角,一直还在用着,我做了国民党代总统夫人,回到家乡,这辣椒钵还在呢。”李夫人说的钵,就是瓦罐,做辣椒酱用的。每年的七八月份,红彤彤的辣椒成熟,桂林人就开始制作辣椒酱,一次少则做四五斤,多则做十来斤,主要用于平日佐餐。
三
桂林人爱吃辣还有一个原因,便是灵渠所带来的便利。桂林紧邻湖南,湖南人饮食中的鲜辣滋味越过灵渠,流动在湘水和漓水之间。在桂林工作的外地人当中,湖南人居多,他们沿湘水逆流而上,越过灵渠,再顺漓水而下,就到了桂林。他们带来了湖南特有的鲜辣滋味。但桂林的辣又有其独特之处,那就是酸辣。
广西民间有腌酸的习俗,类似腌泡菜。以做酸豇豆为例——豇豆洗净晒干,切成小段,放入少量盐、白酒拌匀,入坛压紧,四五天后即成。桂林米粉中的主要佐料就是酸豇豆(当地人称其为酸豆角),将之与米粉拌在一起,十分酸爽。桂林的米粉店里酸豆角都是不限量供应的,店家常以此揽客。
桂林还有一种风靡广西的地方小吃——“酸嘢”。选新鲜杧果、白萝卜、青梅果、木瓜、阳桃等,放糖、醋、姜腌制而成。酸嘢尤为女士所喜爱,所谓“美女难过酸嘢摊”,这也是桂林街头独特的风景。
湘江两岸的饮食风俗是吃辣而不食酸,为何过了灵渠进入漓江就变了呢?主要原因还是地理环境的变化。过了灵渠,就算是翻过了南岭,进入了岭南地界。这里雨水多,温度高,又湿又热的气候容易让人浑身乏力、食欲不振,还会出现心烦焦躁、口渴恶心等湿热症状。此种环境下,酸辣之味应运而生,可开胃,可解渴。
桂林人吃酸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那就是桂林的水多流经喀斯特地区,水质硬,喝了容易得结石,多吃酸则可中和,人不易患病。
自灵渠开通之后,桂林便成为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融合之地。2000多年厚重的历史文化养成了桂林人崇尚读书、威武不屈、胸怀博大的优秀品质。在清代,桂林已经成为“桂学”的发祥地。(桂学是以广西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现代意义上的桂学,是指以广西社会、文化、思想、艺术、科技、工艺等为研究对象的、具有广西特色的一种理念和学说的总和。)清朝200多年间,广西考中进士者581人,其中桂林298人。民国时期,桂林又出了马君武、梁漱溟等文化大师。
桂林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街头多种桂花树。我朋友住在七星区唐家里村,这里有一棵高15米的千年桂树,我经常去观赏。桂林市内更是桂花遍地,金桂、银桂、丹桂,应有尽有,真是“十里桂花遍地开,一年四季香延绵”。
文_朱千华
-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