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新航母下水 “蓝水海军”的里程碑

时间:2017-05-23 09:26:46 

刘怡+付晓英

从结果角度看,第一艘国产航母的下水是中国海军官兵和舰船科研人员40多年努力的最终成果;但从需求角度看,这只是中国建设“蓝水海军”、迈向世界级海洋大国漫长征途中的一步。一切才刚刚开始。

左图:海军军事学术所研究员李杰大校

2017年4月26日上午9时许,由中国自主设计、研制的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舰体经过历时3年半的紧张施工,于大连船舶重工集团三号工场出坞下水。外界普遍估计,新舰将于2020年前后结束舾装并正式交付海军作战部队,届时也将公布该舰的舰名。

继2012年第一艘改装航母“辽宁舰”交付使用之后,新的纯国产航母的顺利下水,标志着中国建设全球级“蓝水海军”的事业进入了又一个重要阶段。为解读与国产航母以及中国航母战略相关的焦点问题,我们采访了海军军事学术所研究员李杰和《现代舰船》杂志主编、海军智库“现代国防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崔轶亮。

右图:4月26日,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下水仪式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举行

国产航母“新”在何处

三联生活周刊:第一艘国产航母的顺利下水,使中国海军发展的关注者们普遍感到振奋。现在外界估计,从舰体下水到正式交付使用,还须经过3年左右的施工,而正式形成战斗力则需要更长的时间。那么在航母舰体下水之后,需要经过哪些步骤和准备,才能达到可使用的状态呢?

李杰:航母出坞下水,代表着60%~70%的建造工作已经完成,例如舰体结构、飞行甲板、动力系统、机电设备和内部管线的排布。未来一年左右,首先会在船厂进行码头舾装,安装上武器系统、电子传感器、舰内舱室和上层建筑中的相关设备、管线,并进行消防设施和其他功能的试运转,随后还要一年左右时间进行多次海上航行测试,随后才能交付部队服役。从“辽宁舰”结束改装到正式交付经过了几年,现在这个时段会显著缩短。

交付部队之后,航母还要继续展开各种试验,以及大量训练。首先是舰载机训练,除了简单的起飞和降落,还要经过复杂天气环境下的起降、夜间起降等一系列训练之后,舰载机部队才具备形成战斗力的基础。而且,航母要想具备稳定的战斗力,不仅需要飞行员和甲板操作人员做刻苦的训练,还要有足够的飞机制造能力。新的国产航母所需的舰载机数量要多于“辽宁舰”,所以需要军工企业提供有力保障,才能让航母有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战斗力的基础。除了舰载机,还要在航母编队的其他护航舰艇、补给舰加强各自的训练,以及港口设施等配套与保障方面的同步发展,然后再进行编队中远海海域及战术训练;循环往复、不断提升,这样国产航母及其编队才能慢慢形成战斗力。

三联生活周刊:与由苏联未完工航母“瓦良格号”改造而来的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相比,首艘国产航母有哪些新特征?

李杰:首艘国产航母和“辽宁舰”在外形上比较近似,排水量可能也差不了多少,都在6万吨左右,但是,两者内涵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说,国产航母的飞行甲板经过了重新设计,例如,停机区的前缘面积明显增大,飞机降落和自动回转作业更加方便,用拖车将降落的舰载机挪到停机区也更加流畅。航母最前端滑跃起飞甲板的上仰角度也调整了,从“辽宁舰”的14度调整到现在的12度,舰载战斗机滑跑起飞时可以携带更多的弹药和燃料,单机作战能力相应会有提升。上层建筑(舰岛)整体上则比“辽宁舰”缩小了,同时高度略有升高,雷达截面积(RCS)更小,隐身性能更好。在机库设计上,“辽宁舰”的舰体前部在苏联时代安装有反舰导弹垂直发射井,我们在改装中虽然拆除了相关设备,但这部分舱室无法和原有的機库打通,等于浪费了一大部分内部空间。而新的国产航母在设计阶段就去掉了这个导弹舱,将其位置用于机库前端的延伸,从而机库整体的体积就增加了10%,可以停放更多的舰载机。相控阵雷达系统也更换了最新型号,“辽宁舰”采用的是被称为“海之星”的346型,新一代航母改成了346A型,探测距离更远、探测目标的批次更多,抗干扰能力更强,提升了军舰的侦测、指挥和引导能力。自卫武器系统也更新了,将来可能会安装激光反导武器;机电系统也都经过了全面改进与提高。

更关键的是,两者的功能有本质上的不同。“辽宁舰”被定义为科研、训练用途的航母,它基本上是围绕一些系统和装备进行训练,以此来检验其是否可行,同时训练包括飞行员、指挥员、机务人员等操作设备、武器的能力。而新的国产航母被定义为作战型航母,将来可能会担负更多的作战任务,它配备的人员、武器、弹药、食品、油料等都是按作战规模来配置、来保障和来训练。所以综合来看,新的国产航母跟“辽宁舰”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三联生活周刊:当今世界的大型航母,按照舰载机起降模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美式,即弹射起飞/拦阻着舰型(CATOBAR);另一种为俄式,即滑跃起飞/拦阻着舰型(STOBAR)。“辽宁舰”以及国产新航母都属于俄式,它们与美式航母在作战性能上的差距有多大?

崔轶亮:在舰载机起飞模式上,蒸汽弹射器相比滑跃甲板具有极其明显的优势。滑跃起飞是由舰载机完全依靠自身发动机的动力完成起飞,弹射起飞则是蒸汽弹弓的加速度配合飞机发动机的推力共同完成放飞。就好比年轻人结婚买房,弹射是父母掏了首付,你自己还月供就行;滑跃则是连首付也要自己挣出来。因此,滑跃起飞相对而言不那么利于舰载机性能的发挥,在放飞过程中会消耗较多的燃料,相应的就必须减少挂载的弹药和副油箱的重量,航程和持续滞空能力都会受到影响。另外,滑跃起飞不利于固定翼预警机的上舰,因为大型预警机背部搭载有沉重的雷达,没有弹射器加速度的帮助,无法依靠自身动力从俄式航母上起飞。所以目前国产航母只能使用性能大大逊色的预警直升机。没有固定翼预警机,航母就处于典型的“眼短拳长”状态,虽然有力气但高度近视,不光无法充分发挥舰载机的威力,母舰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也会下降。

从性能角度看,无论是“辽宁舰”还是国产新航母,与美国现役的10艘“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差距都还相当巨大。首先,两者的排水量就有很大差距:中国航母的吨位在6万吨左右,“尼米兹”级是10万吨,可以携带更多飞机、弹药和人员。其次,双方的舰载机数量和种类也存在差距。中国航母只配备有舰载战斗机、预警直升机和反潜直升机,总数在40架左右;“尼米兹”级的载机量则可达到90架,除去战斗机数量远多于中国航母外,还配备有固定翼预警机和专用电子战飞机,这两种机种在现代海空战中的价值非常大。未来3年到5年内,“尼米兹”级还会开始部署F-35C型第四代隐形战斗机,这可能导致双方的实力差距进一步扩大。

三联生活周刊:第一代国产航母执行的会是什么类型的任务?与美国核动力航母战斗群的用兵思路存在哪些差异?

崔轶亮:舰载机是航母的主要武器,从舰载机的配置和演训状况可以合理推断一国航母的主要任务。以最近4年来“辽宁舰”的演训情况作为参照,国产新航母承担的主要还是海上编队的防空和反舰任务,因为歼-15型战斗机已经进行过空空导弹和空舰导弹的实弹射击训练。“辽宁舰”和新航母部署的歼-15的数量都是两个中队,总数约24架,执行这类任务是和现阶段“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相结合”的战略目标相吻合的。

相比之下,美国海军的舰载机虽然也会执行防空任务,但较少遂行直接的反舰作战行动。因为美国舰队的数量和质量优势都极为突出,其他国家的水面舰艇通常很难威胁到美国航母;加上美国拥有为数众多的海外基地,要解除中小国家海军的作战能力,只须出动陆基攻击机发射反舰导弹就足以完成了。比较特殊的是,美国航母战斗群极其强调对陆攻击能力,经常执行对敌方岸上军事目标的打击任务。所以舰载战斗/攻击机中队的数量通常有4个,总数约50架,这和美军奉行的攻势至上、由海到陆主动出击的战略信条是相一致的。

在现阶段,中国航母编队主要还是以岸基和空基远程反舰武器作为掩护,在周边海域执行防空和反舰任务;但在未来,根据自身战略需求的变化、发展与美国类似的大吨位攻击型航母始终是长期趋势。因为即使是从甲板作业效率的角度看,俄式航母与美式航母相比也会逊色许多:滑跃起飞需要占据更长的跑道和作业区面积,从而降低调度效率;故而即便是在任务类型相对单一的防空作战中,6万吨级的俄式航母的飞机起降效率也仅仅相当于4万吨级的美式航母的水平。

中国航母发展之路

三联生活周刊:新中国海军从着手开始航母项目的论证,到最终建成第一艘国产航母,经历了超过40年的曲折历程。曾有海军退役高级将领透露:“我们三代海军司令员都向中央提过建航母的问题,但都没有获得通过。”中国航母早期发展论证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当时主要的争论焦点和阻力何在?

李杰:其实,发展航母这一思想从人民海军第一任司令员萧劲光在任时就已经出现了,但当时我们的技术和人员基础都很差,军费也很有限,不可能一步跨到航母这个序列里,更重要的是思想和心理上也没有做好准备。后来到了叶飞、刘华清时代,对航母的认识更明确,但经费依然比较少。那时候海军只有一些最基本的中小型水面舰艇和潜艇,连海军航空兵的岸基飞机的性能也并不算优异,更谈不上搭载和运用于航母。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刘华清司令员曾经提出了一系列海军战略和战略举措,包括开设“飞行员舰长班”、并亲自登上美国的“小鹰号”航母参观学习等。刘华清司令员曾在苏联海军军事学院学习过,知道航母、核潜艇的重要性,对这些“国之重器”的发展非常重视,也有前瞻性,为后来的航母发展打下基础。

当然,我们在发展航母的问题上也有过一些争论,走过一些弯路。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里,中国提倡“韬光养晦”;但对军队来说,特别是武器装备,它是一个延续性的过程,如果断档以后再重新起步、从头发展,将要付出多几倍的代价才能够重新接续上。可能当时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不够,特别是对航母这种大舰的认识也存在误区。那时候还有很多人反对航母,认为航母是机械化战争的产物,已经过时了;是进攻性武器,不符合我们的军事战略要求。但是,当航母融入了现代信息技术、将一些陈旧的东西进行摒弃与改造,加入信息化元素之后,它是绝对不会过时的。我经常说,航母在作用和意义上相当于“两弹一星”,尤其在海上;在海上行动中,航母是任何东西、任何武器都不能够替代的。

但真正的转变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军队的军费获得了逐年增加,前些年每年的军费增长率接近是10%,最近两年是6%~7%,最关键的是,高层对发展航母逐步重视起来,对其重要性日渐肯定。另外,国内的工业基础尤其是军工企业取得了极其长足进步与发展,造船工业实力比较强,前些年新船接单量、造船量等好几项指标都是世界第一。其他方面,包括电子工业、兵器工业、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核动力技术等发展都比较快;除了常规动力系统,我国整体技术进步均比较大。所以,现在各方面形势都很好,有钱、有工业、有技术,还有战略需求。

左图:美国海军”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第10号舰“乔治·布什号”

从战略上说,我们现在正在实施新海权体系,从本质上讲是在跟以美国为首的老海权体系进行博弈。美国曾经垄断了全世界的海洋公海控制权,法国、英国、日本也在维护旧有的体制,不让中国舰队冲出西太平洋,要把我们封锁在第一、第二岛链之内。所以我们现在演习总是尝試突破岛链,这是军事上的战略需要与布局。更重要的还是,从经济需求的角度,我们必须把过剩的产能消化掉,输出这些国内多余但技术含量又较高的产能;而中国85%以上的贸易往来和货运量都是靠海运来完成的。因此,“海上丝绸之路”是必须要贯彻的重要的战略指向;而要发展远洋战略,就必须要有航母和强大的海上力量来维护、来保卫,这就是发展航母的关键所在、根本所在。发展航母决不是为了装样子、装门面,而要放在国家的战略层面,从整个民族的整体利益来考虑。

崔轶亮:中国航母发展第一次正式立项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代号“707工程”;第二次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主要是做预研;引进和改装“辽宁舰”是第三次,也是最终有成果的一次。现在的国产新航母是第四次。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尚不具备建造如此复杂战舰的能力,当时连3000吨级的051型驱逐舰也才刚刚开始投入量产。战略上也没有这么强的需要:当时的主要作战方针是“御敌于海上”,海战主要爆发在近岸水域。海军兵力建设以轻型兵力的“空、潜、快”(航空兵、潜艇、导弹和鱼雷快艇)为主。即便仓促上马了航母工程,在实际发展中可能也会让位给具有更高战略价值和优先级的国家项目,例如“两弹一星”。

1974年中国与南越爆发西沙海战,在水面战斗中虽然取得胜利,但已经凸显出中国在远离海岸的区域作战能力不足的问题。1988年南沙赤瓜礁海战,中国同样获胜,但仍无法阻止越南抢占南海诸岛中位置较远的一些岛礁。从装备角度看,这主要是因为解放军海军的远海攻防能力不足,对空防御比较弱。赤瓜礁海战的前线指挥官陈伟文少将曾经对我感慨:“中国非要有航母不可,假如赤瓜礁海战中有我们自己的航母在附近掩护,那根本就不用担心越南空军了。”但当时海军建设的资金和技术资源都存在缺口,观念上的阻力也比较大;只有到了21世纪初,各项要素都已齐备之后,航母工程的上马才得以取得突飞猛进的成果。

三联生活周刊:1996年台海危机之后,“中国需要航母”一度成为街巷热议的大众话题,但也不乏反对之声。在反对发展航母的声音中,以“潜艇制胜论”最为著名。站在今天的角度,如何评价当时的这一观点?

崔轶亮:潜艇显然不是万能灵药,甚至在反航母作战中,潜艇也很难扮演主角。

首先,潜艇是一种拒止型武器,无法承担控制海洋的任务;但中国不只是需要海上拒止,还需要控制海洋。在1996年的台海危机中,“拒止”和“控制”几乎是同时的:拒止是要排除美国的武力干扰,控制则是要保证登陆船团顺利完成航渡,最终登上滩头。当时海军在两方面的能力都比较欠缺,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美国航母编队驶入台湾海峡之时,解放军几乎毫无应对之法。从那时起,“反航母”就成了热门话题。但反航母作战,中国不是第一家,“冷战”时期苏联就发展过大量的反航母武器。以苏联的经验,超音速轰炸机比潜艇更适合进行反航母作战,因为它速度快,更能捕捉转瞬即逝的战机。所以潜艇可以用来反航母,但不是主角。

今天的解放军并没有苏联那种超音速轰炸机,解放军的反航母手段主要来自火箭军的反舰弹道导弹(ASBM),这种武器比轰炸机更快,但它自身的搜索能力和灵活性不如轰炸机,因此反而更加依赖空基、天基监视和侦察系统提供引导。应该说,航母和潜艇都重要;如果有制海需求,那么两者的发展都不可偏废。

中国航母的未来

三联生活周刊:在动力系统的设置上,中国新航母延续了俄式航母的做法,安装的是大功率蒸汽轮机。而美国海军自上世纪60年代末起,即已实现了新建航母的完全核动力化。这两种动力设计各有什么优势和劣势?未来中国会着手新建核动力航母吗?

李杰:航母要求能做到长年累月在海上、特别是远海地区高速航行;从节约成本的角度来说,采用核动力装置肯定更划算。“尼米兹”级只安装两座核反应堆,就能实现28万马力的输出功率,几公斤的燃料棒可以连续使用10多年才更換一次。美国的下一代核动力航母“福特”级,其燃料棒的预期使用寿命甚至可以达到50年,理论上可以实现50年不用更换。核动力装置虽然有其先进之处,但也面临核污染和核处理的问题;尤其是后期核动力装置报废以后怎么办?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还没有获得解决。所以,还是应该从各方面综合因素来考虑。

崔轶亮:核动力适合大型军舰使用。“冷战”时期,在航母使用经验最丰富的美国海军中,主流观点是:核动力赋予了航母无与伦比的机动能力,可以持续高速长期间航行,减小了对燃油补给的依赖,减少了烟囱烟气对飞行甲板露天作业的影响以及对各类设备和舰载机的侵蚀。采用核动力虽然在建造成本上会高于常规动力设计,但全寿命期成本却很可能低于后者。

不过核动力航母虽然在理论上可以实现无限续航,实际上却仍然需要周期性补给。因为燃料虽不必补给,弹药、飞机零备件和生活用品却依然是消耗品,每隔一段时间就须进行补充,在战时的补给频率更是会呈几何级上升。另外,伴随航母行动的其他作战和辅助舰艇依然采用常规动力,也依然需要定期补充燃油,所以航母的核动力优势其实很难发挥到最理想的长度。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在国会接受质询时就曾表示,他在选调兵力时并不会特别考虑军舰是否采用核动力,谁在部署周期,就用谁。

另外,在油价低迷的今天,核动力航母的全寿命经济成本优势其实也没有达到特别突出的程度。未来中国是否要建造核动力航母,肯定不会只考虑性能和成本,需要全面评估。核动力的优势是明显的,但并不是绝对的。

三联生活周刊:一艘大型航母的完整服役周期大约是多长时间?在这个周期里,其运行成本集中在哪些方面?国产航母工程成果初现,是否意味着海军需要投入更多经费来维持其日常运行和后续的更新换代?

崔轶亮:单说航母本身,以美国最后一型常规动力超级航母“小鹰”级为例,其4艘同型舰的实际服役时间基本上都超过了50年。航母的基本造价虽贵,但在全寿命周期的开支里却还不是最大头的:最初的采购费用(造价)和中期改装费用两项相加,可以占到全寿命开支的20%左右,剩下的绝大部分是行动和维护开支,要占到近80%。可以把造舰费理解为买房时的首付,后面的开支是月供,月供相加远远超过首付金额。

行动和维持开支又可以细分为直接和间接两部分,前者指与航母的直接活动和作战相关的费用,后者指保障航母运行的设施和装备所需的开销。直接开支里,人员开支是最大头,要占到40%多;其次是靠泊保养,占到37%左右;接着是燃料和其他开支。间接开支相对比较少,只占全部行动和维持开支的0.6%左右,其中最大头一块的是燃料运输成本。

以美国最后一代常规动力航母开始退役的时间,也就是1997年前后的美元购买力平价作为尺度来计算,一艘大型航母的全寿命期成本高达140.94亿美元;按50年的服役期计算,每年均摊2.82亿美元。这还仅仅是与军舰本身有关的成本。而只有航母本舰是无法形成战斗力的,还必须采购舰载机,并配齐战斗群所属的护卫和辅助舰艇。这些装备的单位采购和行动开支虽然不如航母,但同样花费不菲:舰载机联队的全周期采购成本往往接近或超过航母自身,配齐全部护卫和辅助舰艇的费用也不遑多让,所以航母完工只是花钱的开始。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建造和装备航母,经常会被和海上能源安全特别是南海争端问题联系在一起。国产新航母的下水对中国的南海战略有何价值?它对西太平洋海上安全格局又会造成何种影响?

崔轶亮:从作战角度看,航母的最大价值是提供了一个功能完备的航空兵基地;因此距离陆地越远,航母的价值越大,越具有不可取代性。我认为,航母在各个战略方向上都可以使用,但在远离陆上基地的南海腹地显然更有价值。结合陈伟文将军的感慨,可以认为在更多的国产航母服役后,中国在南海将拥有更强的行动自由,可以更从容地应对南海可能发生的最严重事态。

不过,单纯依靠航母并不足以改变西太平洋的对抗态势。西太平洋海域的对抗虽然以海上矛盾最为突出,但整个对抗领域却涵盖了海、陆、空多个作战军种,只有这些军种形成合力,才可能充分伸张中国的海洋权益。

三联生活周刊:关于“未来的中国海军需要几艘航母”这一问题,历来是媒体和分析人士热议的焦点。美国国会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的研究简报估计,到2030年为止,中国将保有4个航母战斗群;日本海上自卫队原舰队司令官香田洋二则估计是2艘到3艘。为了满足现阶段的任务需求,装备多少艘航母对中国来说才是足够的?

李杰:在将来,拥有5艘到6艘航母是相对比较理想的情况。因为未来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每个方向上至少需要保持有1艘航母存在和行动,而要想达成这一效果,最可靠的要有3艘,1艘在训练,1艘在执勤,还有1艘可能需要在工厂维护。每个方向上有3艘,加起来就是6艘。

右图:《现代舰船》杂志主编、海军智库“现代国防与安全研究中心”负责人崔轶亮

崔轶亮:由于在单一平台上集成了大量复杂的高技术工业设备,航母的维护、保养和修理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因此它天生就是个“懒虫”。按照美国海军2003年时的统计,每艘现役航母全年平均只有1/4的时间可以用于实战部署;即使加上舰载机飞行员的训练恢复时段,最多也只有一半的時间可以随时出航,其余时间必须花在维护和保养修理上。这还必须考虑到美国是全世界航母使用和维护经验最丰富的国家,而中国相比之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以合理推测,中国航母的全年有效部署时间大约在12个月的1/4到1/2之间。那么要保证在一个重点战略方向上随时有一支航母编队可用,就必须同时装备3艘到4艘航母;如果现役航母的数量增加到5~6艘,那么同时出动两个航母战斗群也是有可能的。

打赏微信扫一扫,打赏作者吧~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20期

美图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20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