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大宅门–曹可凡讲述百年家史(6)

时间:2015-09-26 18:54:23 

1950年代,大势所趋,作为中国民族产业标杆的福新也完成了公私合营。1966年之前,王家的日子过得还算滋润,孩子们穿戴挺括,都是上只角的人。“文革”爆发后,这些“资本家”都被赶出了洋房。曹可凡回忆:“‘文革’期间我们家没人挨揍伤亡,只是家里被掘地三尺,地板墙壁都撬开来,生怕你把黄金藏在里面,我爸说那时黄金确实都是一捆一捆的,很多金条、钞票被抄掉,银行里十几个人都跑到我们家里来收国债。那时候红卫兵走掉了,我妈就在废纸堆里很急地找她心爱的猫儿眼,狼藉满地,但也没找到。”

曹可凡的父亲曹涵祥是家中长子,毕业于教会学校。“父亲一介书生,一辈子清贫,未留下丰厚财产,却留给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曹可凡的印象中,祖父曹启东向来“沉默寡言”,直到他考进大学后才和老人家有了些交流。“我祖父应该很有钱,但他没分多少钱给后代,大多都捐给了政府。我在他那儿经常看到各种发票,宋庆龄基金会捐一万,这边捐一万,那边捐一万。上世纪80年代,一万块就是吓死人的数目了,他还拿出50万捐给普陀区政府建造图书馆,人家给他发票,他就往台底下面一塞。我说,你又捐钱啦?”

曹启东去世后留下一个保险箱,令后代颇为好奇,他们找来锁匠将其打开。“打开后发现里面只有一包蓬蓬松松的东西,解开后全是一堆我小时候的照片!我祖父这人一辈子就是个谜,他一生百分之八十的事情都烂在肚子里。据说我曾外叔公王禹卿晚年最后和他通过一封信,两人对话就像密语一样无法破解,信里王老爷子就跟我祖父交代了一句:一切都还按老规则办!”

采访前两天,曹可凡从七十多岁的表叔那里又听来一些祖父的故事。“我表叔1980年离开上海前去见过我祖父一面,请他给自己的人生指点迷津,祖父就说了两点:第一,只有靠自己赚来的钱才是安心的,上面传下来的总是不可靠的;第二,当一屋子的人坐那儿说话,每个人的话我都在听,但我不会听任何人的话。”

曹可凡的祖母三十多年前已辞世,十多年前他父亲也去世了。修家史前健在的长辈便是在美国的两位叔叔,他们1948年离开中国,多年来只回过中国两次。修家史的过程有道不尽的心痛与遗憾。初稿完成时,曹可凡的三叔离开了人世;拿到样书当天,他的二叔也去世了;此前提供重要史料的堂姑,曹可凡再与之联系时,老人家已完全记不清事了。“做口述史就是跟时间赛跑啊!”他感慨道。

曹可凡说,许多市民家庭不一定像名门世家那样风云变幻,但每个家庭一定有最感人的故事,把这些写下来,若干年后就会成为时代的印记。“中国历史是注重宏大的历史,我们对个人史和家庭史是忽略的,其实,每个普通家庭的历史,也都是宏大时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感谢实习记者王珏、冉莹协助整理录音)

本刊记者 李乃清 发自上海 编辑 郑廷鑫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相关南方人物周刊15年27期

美图欣赏

南方人物周刊15年27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