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德·姜 重构巴别塔(3)

时间:2015-10-10 19:25:50 

追逐理性之光

“冷峻”,形容特德·姜的科幻作品风格,常常会用到这个词。然而,与闪着冰冷银光、未来科技感十足的科幻作品不同,特德·姜的冷,来自于思维层面的逻辑理性本身。

这种冷,甚至透过他的邮件也能感受到。他的小说中文版译者耿辉、约见者王侃瑜都曾与他有过邮件往来,不约而同地说出了同样的感受:他的邮件总是简短明了,让人错觉屏幕那一头的人严肃冷漠。

冷漠是假的,但严肃–或者更准确地说,严谨的气质–是真的。

特德·姜有着非常“理工科”的思维方式:他的每一篇小说,最震撼的故事张力无一例外地来源于理性的严密建构,试图展现逻辑在幻想的疆域中所能推导抵达的最远端。而在生活中,他的朋友、同是科幻作家的Eileen Gunn提及他时,最先脱口而出的就是:他是个非常有条理的人,会把一切都规划得井井有条。他拒绝过一次雨果奖提名,理由仅仅是对作品不满意,自我感觉写得仓促、够不上拿奖资格。

甚至,当我将一张中英双语的明信片送给他,说明中文基本是英文的翻译版时,他竟狡黠又相当敏捷地说:“噢,你是这么说。我当然还要和我妈妈确认一下。”

软件编程专业出身、却没有从事过一天编程工作的他,毕业后去微软做了技术写作(Technical Writing)的工作,甚至一度把它视为自己的终身职业,20年来坚持至今。尽管现在为了匀出更多时间写小说,他已经只把它作为兼职工作。

“我喜欢解释事情。”谈及自己对技术写作的着迷,他给出了这样的理由。“能把一件别人不了解的事情解释清楚、让人知道怎么运用,是一件很有意思、也有价值的事情。”

“解释”,这个词有趣极了。特德·姜的成就感,或许来自于对未知的把握。而科幻,正是他对世界进行的另一种解释:“科幻最迷人的地方在于,用科学观看这个世界的方式来看世界(How science view the universe)。至于这种科学是真是假、可不可能,则都是次要的。”这句话他说得很流畅,没有经过太多思考,或许,对这个问题,他已经思考得足够多了。

不得不承认,这句话是解读他作品的一把钥匙。《呼吸–宇宙的毁灭》中,主人公解剖自己的大脑,并将身体的生理结构完全置换为机械化的金属仪器构造:大脑中心是引擎,呼吸是气流吹动大脑金属管道内的金色叶片,铭刻记忆的金粉、金箔,手臂里是密集的连杆束和活塞……于是,经过特德·姜逻辑缜密、煞有介事的推理,得出了“我们的思维就是一种气流的模式”、“真正的生命之源是气压差”的结论,而“宇宙的开端仿佛是深吸一口气,然后屏住了呼吸”,想象了另一种宇宙世界可能的认知图景。它是那么违背现有“科学常识”,却又让人无可反驳,显得再“科学”不过。

无独有偶,《七十二个字母》里,他又生造了“命名学”,釜底抽薪般地替换了现实世界的社会运转法则,同样演绎出一个令人惊诧的阶层社会。

很明显,吸引他的,与其说是现实世界的既有科学本身,不如说是科学探索宇宙万物的方式:逻辑严密、理性推导,像解开一个数学方程式、像推导一个物理公式,只要基本运算法则前后一致,就总能一步步推导出最终结果。科幻的魅力,对他来说,就像是换一种基本运算法则,看能推导出怎样的有趣图景。

“那你是否相信,世界上有超越理性的东西?比如,你相信上帝吗?又比如说,爱?”面对一个抱持世界可知论的“理性派”,我想知道,他的理性是否也会在某些时刻失效?

“我不信上帝。但爱,那就是另一个范畴的讨论了,无法混为一谈。”我们提及《星际穿越》、《第五元素》等科幻影片结尾,它们用“爱”作为困境的最终解决方案–“这正是他们不再科幻的地方。”特德·姜斩钉截铁。

思想国度的抽象追寻

最近几年,特德·姜的新作倒是多了细腻,贴近日常的情感。在网上,甚至有读者用“非常不‘特德·姜’”来评价他的新作。

译者耿辉说,自己作为孩子的父亲,看这类与后代有关的作品特别有共鸣:“《软件体的生命周期》、《达西的新型自动机器保姆》和《双面真相》这三篇里,有很多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感情描写,非常细腻真挚。考虑到他没有孩子,能把这些都表现出来,真的是非常不可思议。”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34下一页

相关南方人物周刊15年29期

美图欣赏

南方人物周刊15年29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