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只乾隆年间中国出口到欧洲的潘趣碗,尺寸巨大,画面通体描绘的是欧洲人物形象。难得的是300多年的时间,这只碗没有损坏磕碰,保存完整。这种大碗一般是欧美家庭在宴会时用来盛一种果汁饮料所使用的,通常调味后在底部混有葡萄酒或蒸馏酒,大多都为苹果潘趣酒,大碗因此得名。
这只潘趣碗上的图样借鉴了威廉·贺加斯(William Hogarth,1697~1764)所绘的版画《加莱城门》〔或称《老英格兰的烤牛肉》(Calais Gate,Roast Beef of Old England)〕。画面描绘的是加莱城门前的一幅市井之相,胖修士对新到的英格兰进口烤牛肉垂涎欲滴。赤脚修女们由于认为她们已经在一条鳐鱼的脸上找到了基督的形象而愚昧地高兴着,法国士兵们则都是骨瘦如柴、衣衫褴褛和异常地娇弱。由于反抗新教君主乔治二世而被迫流亡的孤独的苏格兰高地人正在吃着大蒜,所有这些都是相当仪式化地嘲讽性形象,是一组新教的数世纪之久的刻板印象。碗内侧口沿通体装饰的卷草纹提示着这只碗来自中国制造。
威廉·贺加斯是英国18世纪著名的画家、版画家、讽刺画家和欧洲连环漫画的先驱,其作品范围极广,从卓越的现实主义肖像画到连环画系列。他的许多作品经常讽刺和嘲笑当时的政治和风俗。后来这种风格被称为“贺加斯风格”。《加莱城门》是当时最伟大的政治讽刺画之一,这幅画表现了当时猖獗的反法情绪,因而广受喜爱。牛肉上模糊的字迹暗示,这块牛肉应该被送到加莱的一家英国小酒馆。贺加斯从监狱中释放出来一直到回伦敦以前,都栖身在这家小酒馆里。然而,画面中几乎所有的法国人都骨瘦如柴、面黄肌瘦,唯一的胖子是画面正中的修士。作品目前收藏于英国泰特美术馆。
根据贺加斯的笔记,他在1748年来到法国,目击了画面中的这个场景。同题版画的第一次发表是在1749年3月。泰特美术馆1971年12月2日的《贺加斯展览目录》中有着详细的记录。版画完成后不久,图样流入中国的景德镇,被中国陶瓷工匠们绘制在瓷器上,工匠们丝丝入扣,只有少量细节跟原画不同,如原画中的士兵勾在画家肩膀上的手。这只潘趣碗虽然有着明显的使用痕迹,可依然无法掩盖它极为精湛的做工。
这种特殊题材的瓷器在18世纪都是特别定烧的产品。目前所知,另外一只相同的潘趣碗为美国私人收藏,是在1973年11月6日在伦敦苏富比出售。另一对带同样场景的潘趣碗最初是由东印度公司的托马斯·兰伯尔德订购的,不过他将画面中的两个纹章替换成了自己家族的纹章,现在收藏于英国维多利亚·艾尔伯特博物馆。另一只带兰伯尔德纹章的潘趣碗最早见于拉菲·莫塔黑德的收藏中,由纽约苏富比在1988年1月27日售出。我们现在很难查阅到当时是谁将《加莱城门》画稿带到了中国,也不清楚这类图案的潘趣碗或其他造型的瓷器究竟生产了多少件。有趣的是东西方艺术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传递出来。
这只罕有的18世纪加莱城门图案潘趣碗是由安娜·玛利亚·圣埃斯皮里图·贝斯托夫·席尔瓦(Ana Maria Espirito Santo Bustorff Silca,1928~2014)珍藏。安娜是何塞·玛丽亚·圣埃斯皮里图·席尔瓦(Jose Maria Espirito Santo Silvs,1850~1915)的孙女。何塞于1884年创立了圣埃斯皮里图银行,这一葡萄牙银行帝国由何塞的儿子小何塞(Jose)、里卡多(Ricardo)和曼努埃尔(Manuel)分别继承。圣埃斯皮里图银行在包括非洲许多国家在内的原葡萄牙殖民地上有巨大的影响力,控制着这些地区的银行、保险、房地产和投资等诸多领域。
-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