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公学考察 绅士成长系统(二)(5)

时间:2015-12-25 12:54:07 

塞尔顿告诉我们,他在20岁出头就开始思考“幸福”的含义了。他出生在伦敦东南部一个优越的中产阶级家庭,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和教育。“我以前都非常高兴,直到14岁这种状态突然变了,抑郁的情绪时常困扰我,我找不到解决办法,试图用享乐主义来掌控我和他人的生活。但25岁时又遇到第二个危机阶段,我正在为我的第一本书写结尾时,那种可怕的恐慌又发生了,不知道自己是谁,身在何处……我才明白,幸福是一个完全不同于快感的一种体验。这种体验持续时间更长,来源于与其他人有意义的联系,来源于和谐的本质,以及我的内心深处。” 他说。

幸福课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1999年开始,哈佛大学率先在全球范围内开设与幸福相关的课程,将束之高阁的心理学科学与普罗大众连接得更紧密。惠灵顿公学推行的幸福课,则是试图从学校的小范围解决“幸福感”这个问题。在越来越注重成绩的社会氛围中,塞尔顿仍力排众议在惠灵顿公学内推行了这项课程,虽然他也意识到了风险,那就是幸福感无法像成绩那样有快速、直观的衡量效果,而培养一个人的幸福感也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塞尔顿告诉我们,当时惠灵顿公学内已经有了英国教育部门推行的PSHE课程(Personal,Social,Health and Economics),这门课程被定义为“帮助儿童和年轻的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并能很好地和家庭、社会融合”。但是因为不是必修课,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他2006年就任校长后,将之改革为“幸福课”,将原来的灾难应对变为一种更为积极的事前干预方法,希望学生知道如何健康地生活,如何在学术道路上做出选择,以及如何能更好地应对他们有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危机。

“反思是幸福课的重要环节。”副校长罗宾(Robin)介绍,每天学校里都有两分钟的冥想时间,学生和教职工们利用这个时间进行自我反思。低年级学生在每周参与“幸福课”时,会在教课老师带领下进行15分钟的冥想。除此之外,每周的教堂集会也有反思训练的环节,通常为一小时。

罗宾向我们介绍了一堂典型“幸福课”是什么样子。他强调,就是老师与学生之间交心式的讨论过程。罗宾有4个辅导学生,他一般的方法是,问问他们最近的生活,鼓励学生们分享他们的想法,他再给予反馈,也会举出一些其他人的案例,讲述故事里的人是如何处理压力的。“这其中的重点是,我不会告诉学生们‘必须要怎么做’,而是用一种更微妙的方式,展开讨论,让他们独立做决定。回到最开始的话题,我们的哲学是让学生对今后的生活有充足的准备。”

“我们不会说:‘这个孩子真是聪明!’而是问:‘这个孩子哪些方面比较聪明?’因为每个孩子都是聪明的,只是展现的方式不同。我们相信,每个人的智力都可以划分为八个向度:道德、精神、逻辑、语言、体育、文化、社会和个人。”罗宾告诉我们,在面向长久幸福的人本教育理念下,惠灵顿公学将“全人教育”的课程目标也分散到八个向度中,每一门课都不会只对应单一的方向。“总会有些意想不到的惊喜时刻。比如当学生在橄榄球场上培养了品德,或者在数学课上意识到美的时候。”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34568下一页

相关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50期

美图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50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