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孤独的精神

时间:2015-12-25 14:06:36 

罗素的多次顿悟

伯特兰·罗素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和公共知识分子之一。他在自传的开头宣称:“有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他用这句话解释了他多次的婚姻和出轨、卓越的智识成就和他获得的无数荣誉,包括诺贝尔文学奖。

但在罗素的情人们眼中,他没有那么完美,甚至很自私:“他的双手就像熊掌——没有感情,只有力量。他的智性强大,但是悬在空气之中,与感性生活没有关系。在通常情况下,他的理想是抽象的,带有数学特征。如果他关注他人,他的心绪容易被情欲支配,是悲剧的、悲观的。”科莱特说:“罗素智性超群,让其他男人精疲力竭;情感强烈,让女人们精疲力竭。他让他的朋友们精疲力竭,榨干他们的精力,从一个人转向另外一个人,从未给予任何人真正的快乐。或者说从未发现任何快乐。”

瑞·蒙克所著《维特根斯坦传》的副标题叫“天才之为责任”,他写的《罗素传》上卷的副标题是“孤独的精神”(罗素有一句诗说“一个严谨的灵魂在孤独的痛苦中燃烧”)。这部传记写的是罗素从1872年出生到1921年当上父亲之间的经历。蒙克这两部传记作品的副标题完全可以互换,维特根斯坦肯定也很孤独,罗素同样也算得上天才:他第一次接触哲学问题时才5岁,跟姑姑一起在沙滩上玩耍,拾帽贝、抓海葵时,他问姑姑:“帽贝会思考吗?”后来在剑桥大学任教时,经过短短数月的研读,他就成为莱布尼茨研究方面的权威,对莱布尼茨的著作形成了具有说服力的新观点。

11岁时,罗素开始学习欧几里得几何学,他说:“我没有想到,在世界上居然还有如此美妙的学问,它像初恋一样,令人眼花缭乱。”后来罗素一次次地说到他身上发生的顿悟:1911年,他出去买烟丝的路上意识到“笛卡儿对上帝的本体论论证是合理的,于是我成了黑格尔主义者”。他跟康拉德见面时又发生了一次顿悟:“我们注视着对方的眼睛,一半震惊,一半陶醉,那种情感非常强烈,不亚于激情之爱。”科默德评论说,罗素把他的一生看作不断地受到超验的干预的过程,这显示出了高度的自我中心主义。

罗素喜欢说,世界上有两类哲学家:一类认为世界是一碗果冻,另外一类认为世界是一桶子弹。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要么把世界视为不可划分的整体,要么把世界视为分离的原子。黑格尔眼里的宇宙就像果冻——如果你触及它的任何部分,其整体便颤抖起来。按照其追随者们的解释,黑格尔曾是迷人的,可以论证的。但后来罗素认为:“黑格尔哲学是一堆令人困惑的混杂之物,与双关语没有什么两样。”因此,他放弃了黑格尔的哲学。

1909年,37岁的罗素和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终于大功告成,篇幅多达4500页。这部书的出版又用了4年,第三卷直到1913年才问世。罗素说,他和怀特海辛辛苦苦干了10年,每人却倒贴了50英镑。对这部大书,蒙克说:“确实没有谁阅读它或者至少说通读它。第一卷中包含的逻辑学理论如今继续被哲学家们剖析,依然是争论的话题。但是形式证明构成该书后半部分的数百页,它们大体上无人问津,无人阅读。”罗素在20世纪50年代写道:“我曾经了解到,只有6个人读过著作的后半部分。其中有三位是波兰人,其余三位是得克萨斯州人。”

《数学原理》所取得的成就难以估计,但在1913年它受到了残酷的冲击:逻辑学家哥德尔证明,罗素和怀特海试图实现的目标根本不可能完成:从原则上说,不可能存在能把所有关于数学的真理以定理的形式推导出来的逻辑学理论。所有数理逻辑注定是不完整的。“但是,罗素和怀特海确实说明了某种有趣而且重要的东西:他们至少证明,从一种形式化的公理化系统,可以推出大量数学定理。其次,在那个过程中,他们对数理逻辑本身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创造了技术,提出了思路,赋予后来的数理逻辑研究者们灵感。例如,阿兰·图灵和冯·诺依曼的研究为计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下一页

相关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50期

美图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50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