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里的字体散步

时间:2016-12-05 09:43:16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或下一篇】

如果不是特别关注,你大概不会觉得我们的日常生活是被形形色色的字体所包裹。

2005年李少波从丹麦设计学院结束访问学者的生活回到国内,视觉环境的变化马上让他对周遭的字体留心起来。“国外的字体使用,是有序和安静的;国内的字体从马路上的招牌,到地面上牛皮癣一般的小广告,字体选择上纷繁杂乱,排布起来遮天蔽日。字号大小很少是尺度适当的,都是争先恐后唯恐别人看不到的样子,有种喧闹的感觉。”他觉得字体的使用正好对应了社会中一种弥散的情绪,“每个人都焦躁不安,想要表达权利,想要自己的声音被别人听到。”

2005年开始,还在中央美院攻读博士学位的李少波发起了一个名叫“字之城”的中国城市文字字体的研究项目,参与者在北京、长沙和重庆三个城市,用相机持续记录下那些被书写和被张贴的文字。“你会发现每个城市都有它的特点。北京是政治中心,遣词造句和字体安排都透着政治色彩。”李少波说,“就如同在其他城市很难遇到喜爱谈论政治的出租车司机。”他给我展示的照片是北京某居民院围墙外书写的一句话:×××独立生活区任何人无权侵入。“它刻意模仿了执法人员说话的口吻,所用的字体又是分外醒目的黑体,让人联想到运动年代到处粉刷的标语口号。”

在某些城市具有一种在该地区颇有影响力的主要字体。上海的字体研究者厉致谦就告诉我,上海的店招和各种指示牌上,经常可见一种“新魏体”。这是由北魏时期碑刻文字演化而来的字体,创始者是上世纪50年代来到上海工作的江苏人陈禄渊。陈禄渊本人是上海铁路局的职工,业余教授书法,独创的“新魏体”风格影响了一批书法爱好者。“上海北站”几个字就出自陈禄渊之手,当年他还得到了陈毅的接见和夸奖。真正让“新魏体”风靡起来和“文革”时期的需要有关——黑体字无疑是最方便书写的,用大板刷蘸油漆即可。但等到运动中后期各色人等,包括有书法修养的文化人士都卷入进来,标语的书写就要追求美感,俊俏而有稳健之风的“新魏体”就成为一种普遍选择。后来,上海字模一厂要将“新魏体”引入印刷字体,让陈禄渊的学生韩飞青进行印刷字模手稿的书写,字模制作出来,“新魏体”又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在另一个城市香港,主导城市字体的则是一种叫“北魏楷书”的字体。香港街头,那些从楼宇侧面伸出的五光十色的招牌形成独一无二的城市景观,让人感受到弹丸之地商业发达的程度。“北魏楷书”的运用就为这些店招增色不少。北魏楷书介乎于隶书和楷书之间,是碑学派书法家赵之谦改良之后形成的书风。香港书法家区建公最早将北魏楷书运用于招牌题写。据说北魏楷书字体遒劲有力,最初只是跌打馆和武馆偏好使用,不过很快就蔓延到茶楼酒肆、五金行、药行、同乡会等机构。如果和其他字体的招牌比较,就很容易发现,北魏楷体的起笔、收笔和转折处都比较夸张,远距离观看时,突出的笔画令字体很容易辨认,且富有人文气息。这种实用美学的态度,又和岭南人实事求是的态度相吻合。

字体让城市具有表情。不仅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属于它的独特字体,在国外,还有艺术家根据城市的气质特征,为它量身定制了字体。电车是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市最有代表性的交通工具,里斯本市也有着电车缆线形成的星罗棋布的天空。市议会就在密集交错的缆线中找到类似26个英文子母的缆线排列并拍成照片,制造了一套里斯本专属字体;在美国田纳西州一个日渐凋敝的工业小城查努塔加,当地设计师通过众筹设计了一种具有现代感的无衬线字体“Chatype”,希望通过更换标示一改城市面貌,重新点燃生机;韩国首尔为提升城市认同感和旅游地的品牌价值而推出了“首尔汉江体”和“首尔南山体”两种字体,并在街头巷尾大量应用。首尔的官方网站这样写道:“首尔字体蕴含着强韧的儒生精神与端庄的余白美,从造型上展现了韩屋的开放和瓦片的曲线美。”

社交媒体上有“字体散步”小组,通过字体来认识一座城市。在电脑字体之外,发现身边有趣的“野生”字体就可以是“字体散步”的一项记录内容,它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活力指数。李少波看到,城市中的手写字体越来越稀罕了,它们在城乡接合部、“城中村”这样的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地带存在着。“它们是仓促写就的,意味着不久也将消失。”他为来自民间的智慧和幽默感到兴奋。“有个北京三环路边修自行车的,将车轱辘的两端焊接了铁条,挂在那里,恰似一个繁体的‘车’字。”在城市的核心区,如果还能发现手写字体,那大概是在立交桥下的涂鸦、小商小贩的价格标牌,或是旧城区才能见到的社区黑板报。1947年在上海出生的乔照华是位美术爱好者,退休后专为里弄的居委会来写黑板报。“黑板报嘛,主题要明确,版面要清爽。比如消灭四害,法制教育,军民团结……喜庆的日子,就要用活泼的圆体字;严肃的事情,就要用粗黑体写上去。”在《上海字记》这本讲述上海汉字演变史的书中,乔照华分享了他的经验。

字体赋予城市以特征的同时,无个性化字体也和全球化的浪潮同步,席卷世界,它们和有区域特色的字体对抗着。征服西方世界的是一种诞生于瑞士的叫“Helvetica”的字体。和衬线体(即在字母的开端和结束的位置有额外装饰)相比,Helvetica简洁现代、清晰冷静,关注字体的结构、可读性,没有任何个人情感和多余设计。它几乎成为公共标示的首选字体,具有无比的通用性,政府和企业也喜欢用它,因为它代表着效率和中立。“它面无表情,是个‘全球化’的怪物。”很多设计师对它深恶痛绝。在中国,和Helvetica地位相当的是黑体字。根据李少波对于黑体字源流的考察,中国的印刷黑体字从日本引入,最早出现于1910年发行的《东方杂志》上,它用于传播新文化,是当时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表现。黑体字简单、醒目,受到城市导视系统和招牌的喜爱。至今为止,黑体中文在字库中拥有最多的种类。

观察一个城市字体的应用,某种程度就可以了解当地文化素养的情况。它体现着创造者的才华,应用者的趣味以及大众的审美取向。

记者 丘濂

赞一个 (0)收藏 (0)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三联生活周刊2016年第18期

美图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2016年第18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