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诱惑:这门“丑到爆”的生意竟价值千亿

时间:2016-12-05 12:08:48 

来源: Vista看天下 14年第26期

开学了,全国的中小学校都飘动着不同颜色、款式、风格的校服。虽然这些“中国式校服”被网友批评“丑到爆了”,但在商人眼中,这是一片被忽略的销售热土。

在过去一年,中国校服产量超过1亿套,校服消费金额约为252亿元。而目前,全国中小学生总人数约2.08亿。校服分夏、春、冬三类,假设每名学生每类一套、每套校服180元,这就是一个价值1123亿元的庞大市场。当然,要深挖并做大这个市场,并不容易。

英伦范儿PK国粹系

乍看之下,校服是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全国各地的学校蜂拥而至,相当于捧着钱找你。”伊顿纪德的总经理陈忠说。成立于2008年的南京伊顿纪德国际校服(Eton Kidd),生产的校服主打英伦范儿,目前是全国1300多所中小学校的校服供应商。

这群黏性很高的客户是排名全国前20%的重点中小学。“这些学校的学生家长大多经济宽裕,校长理念开放,对校服有自主选择权。”同时,陈忠还在江苏省教育协会挂职,“这样可以在校长沙龙这种活动上争取10分钟和他们交流”。

伊顿纪德谈下的第一单是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这所距南京市政府不足千米的小学有许多领导的子女入读,但学生们多年来一直没有校服——校长认为选不到好校服,就宁可不要校服。在一次活动上,陈忠认识了校长,与他交流了对校服的认知,“例如绅士是一种贵族精神,意味着奉献、勇士精神和重视规则。”陈忠说,“我们和学校强调,服饰美可以塑造学生的内涵,是好的教育。”最终,校长同意让伊顿纪德试试。

在曾经引起网友广泛吐槽的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制式校服都是由伊顿纪德的竞争对手优卡(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也许不符合当今审美,但校方和学生对有12年历史的老校服有感情。”优卡副总经理常建伟说。

与伊顿纪德坚持用烟灰、藏青等传统英国校服的色彩不同,优卡的校服色彩更丰富,例如北京中学是砖红(紫禁城红墙)和灰色(胡同文化)。优卡还发布了一本《学生装趋势发布》的色彩报告,分为中国红、水墨黑的“国粹色系”、国际色系和自然色系等。

优卡打动第一所合作学校的过程和伊顿纪德如出一辙。优卡总经理陈纳新和北京四中的校长在一次活动上认识,谈及四中学生在国际活动中不够自信,很大程度上是原有的运动校服不能匹配四中作为精英学校的形象。陈纳新意识到这是一个新市场,于是根据四中的特点设计了一套以藏蓝外套、白衬衫、灰西裤为主,辅以红色校徽及同色系领结配饰的新校服。

“尽量引导校长,让他觉得你是专家”

8月和9月是校服的发货高峰期。在盛产雨花玛瑙石的南京六合区,几百万件校服从伊顿纪德的仓储配送中心发往全国28省的1300多所中小学校。

30家面料供应商和10家辅料供应商送来的面料堆在地上。与成衣一样,校服的面料订单是多批次、小数量,而且几乎涉及了所有针织服装所需的面料。一开始,伊顿纪德希望在供应链上学习Zara,在款式上学习优衣库,因为“很百搭”。但在实际操作中,“校长会说领口弄个红边,衬衫口袋改成在外面……一个款就变成了十几个款。”伊顿纪德渠道总监王勇说,至今伊顿纪德设计了2000多款校服,接到的订单从100套到4万套不等。“同样卖2个亿,快时尚做100万件衣服,我们要做400多万件。”

王勇说,一开始公司会尽量满足学校要求,但后来发现这样会导致库存压力巨大,因此现在去学校展示一般只带两套经典款,“尽量引导校长,让他觉得你是专家”。

大概没有比校服这门生意更考验人的了。2009年底,从事了多年服装品牌营销和代理的王勇加入伊顿纪德,他以为,在中国做校服“能有什么含量”,但是和陈忠交流后,他才发现卖校服是“一种技术”。

例如,带校长参观一定不能先去公司总部的展厅,“校长会觉得你一上来就在推销产品”;第一次去学校拜访也不能带衣服,“拿着衣服过去谈,和其他卖校服的没什么差别”。

校服的销售涉及教育系统、校长、家长、学生等不同群体,业内人士都认为“不好碰”。 优卡的副总常建伟说,“关系复杂,当地市场自我保护,有准入制度、社会敏感性。”

多数时候,在教育局、家长和本地校服企业的多重压力下,学校会举行校服招标会。据陈忠介绍,招标会通常分四种:第一类校长、家长委员会对生产商有所了解甚至已经明确款式,但地方政策规定必须走招标程序。“这类招标伊顿纪德有很大优势,几乎算得上稳赢。”第二类,校方直接开启招标程序,各家公司凭本事公开竞争,“我们也可以放手一搏”。第三类是校方希望借助伊顿纪德的款式去找更便宜的供应商,“这种活动一般是别人赢”。第四类则是与在本地有纳税记录或注册资金的公司竞争,“游戏规则都是别人主导的”。

后两种招标伊顿纪德很少参加,而即使前两种招标,公司也会尽量提前组织家长委员会事先看衣服——“200元左右一套的校服,做得稍好看些家长都乐意埋单,一条烟的价格就买了孩子一年的衣服。”

如今,伊顿纪德在北京合作的学校约有10所,部分是教育部直属学校。而优卡在服务过北京四中、人大附中和北京一零一中学等学校后,已经成为北京市教委指定的校服订购企业。

校园生活向时尚投降?

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学生装的左胸口标有“精诚中学”字样和学号,男主角是850020,衬衫右胸口标着“柯景腾”,女主角是850027,衬衫右胸口标着“沈佳宜”。

出于职业习惯,伊顿纪德的员工也看了这部电影,并迅速判断这样的校服在内地恐怕无法生产——中国家长选择校服更多受经济实力和传统审美观影响,“很多孩子的爷爷奶奶都说,孩子在学校穿5年,要买大两号的。”伊顿纪德渠道总监王勇说。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唯一拥有校服文化并具有一定审美水准的时期,是一个世纪前的民国时期。林徽因身穿校服的照片温婉动人,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国民气质。

自经济腾飞的1990年代起,中国的多数学校开始流行肥大、蓝白相间的运动校服。指导校服庞大市场运作的,是1993年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加强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这也是迄今教育部门针对校服问题的唯一文件,其中除了对学生装的设计原则提出“朴素、大方、明快、实用”要求外,对生产、定价、招标和销售没有任何规定。

对于校服生产,也没有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监管。全国各地有勤工办、后勤办、后勤装备协会等诸多独立于教育局的事业单位管理校服,但一旦校服出现问题,它又变成了教育局、物价局、工商局、质监局等诸多部门都需要参与或撇清的事情。

在官方指导和监管都不明确的环境下,中国的几千家校服生产商、41万所中小学校和几亿名家长共同扮演了校服庞大产业链中的一环。正如中国制造业的其它领域,无法统计的家庭作坊和代工厂默默分羹,而即便是其中最大的玩家——2013年以450万件产量、1.8亿元销售额排名中国第一的伊顿纪德,也才占据了不到1%的市场份额。

在“校园生活向时尚投降”的当下,有时尚评论人士说,实用性大于审美性仍是中国校服面临的最大问题。“中国的校服还不能叫有设计,最多是挪移或模仿。”最近,伊顿纪德就接下一笔日本校服品牌的代工订单,陈忠承认,“日本的校服款式非常优秀,如果让自己设计部去开发,可能要很多年。”《叛逆国度:为何反主流文化变成消费文化》一书则这样写道:“学生之间的时尚竞争消费呈爆发性增长,校服的回潮出人意料。对整个一代人来说,学校制服成了当代社会扼杀心灵的象征……”

施钰涵/文

摘自《商业周刊中文版》第592期

赞一个 (0)收藏 (0)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三联生活周刊2016年第27期

美图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2016年第27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