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商业价值 14年9月号
看看YC每年孵化的项目有多少活下来?1%的成功背后是99%的失败做垫脚石的。
硅谷的顶级创业孵化器YC的孵化项目,如今已经制造了超过300亿美元市值,而其中贡献最多的(200多亿美元)其实是两家公司:云存储服务公司Dropbox和共享房屋短租平台Airbnb;其他所有成功孵化的项目制造了剩余的100亿美元价值。在硅谷投资圈内对YC的孵化机制褒贬不一,这家创业孵化器的先锋构筑了创业生态和文化;而孵化器外部的投资人,又常常对YC对其优秀创业项目十足的掌控力颇有微词。但这都无法阻止YC继续创造神话,YC孵化创业,到底有何秘诀?
世界越来越像一台巨型的计算机,技术正在吞噬世界(篡改一下硅谷著名风险投资人马克·安德森的话)。人们的生活被日新月异的科技产品包围,创造这些产品的幕后高手们也越来越多地走到台前,像明星一样频频出现在聚光灯下——这群可能掌握未来走向的人渐渐把创业变成了一种流行时尚,也激起无数年轻人想投身科技创业的壮志雄心。
假如你恰好是一个有志于创业的硅谷学徒,只知道乔布斯的车库和扎克伯格的哈佛宿舍是远远不够的。今非昔比,越来越多的创业者选择进驻孵化器或者加速器,希望能走上一条成功的捷径。然而,乔布斯和马克·扎克伯格不常有,那种表面看起来很酷的创业生活其实艰苦得像修行,空有一身好技术并不是必然成功的保证。
不信,去看看硅谷顶极孵化器Y Combinator(下简称YC)每年孵化的项目中有多少坚持了下来,又有多少最后变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Reddit、Airbnb和Dropbox?这1%的成功背后也许是以99%的失败为垫脚石的。
《YC创业营》一书首次解密了YC独有的一整套打造硅谷明日之星的机制,这或许可以为仍徘徊在创业圈门口的“创业菜鸟”提供切实的参考。
百万富翁制造工厂
YC在科技领域大名鼎鼎,堪称创业孵化器的先锋。它兴起于互联网领域新一波创业热潮汹涌的时代(互联网泡沫之后),地处硅谷,创始人保罗·格雷厄姆本身就是成功的互联网创业者,人脉甚广,再加上大量投资人的目光也都聚焦在这里,YC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每个入驻YC的创业者都会获得在硅谷之外无法接触到的资源,而从YC走出去的创业公司反过来又成为硅谷的资源。事实证明,这种良性循环是YC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它据此建立起了一个巨大的关系网络。
不过,YC最广为人乐道的是它独有的创业项目选拔方式和培训机制。这些开创性的举措也大多成为后来者的模板:为创业者安排短期而高强度的编程训练,给每个团队固定的小额种子基金并要求一定股权占比,定期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和具体问题指导,举办可使创业团队彼此了解的“原型日”,以及最后面向投资人的“展示日”。
其中,YC的投资是一个关键环节。天使投资人给创业公司提供种子基金并非新鲜事,但YC另辟蹊径,采取一年冬夏两次批量投资的方式大规模生产创业公司。因而有人称YC是“百万富翁制造工厂”。这固然有“广撒网、多捞鱼”的成分在,但每个团队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不可否认批量投资的背后隐含的巨大自信。2011年冬季,YC为当季入驻的44家创业团队各提供了15万美元的投资,像这样一次性对大量创业项目进行投资的案例在当时的风投界是绝无仅有的。
除了自信,令YC与众不同的还有它在细节之处所体现出来的匠心独运。比如,YC最看重的不是创业项目本身,而是创业团队本身。在YC的面试问题中有这么一项:“请用一两句话来介绍你的团队中每一位有‘动物’特质的创业者。”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了解创业团队成员的协作情况,甄别他们是否具备创业的基本素质,是否可以承受创业过程中脑力体力的双重压力。reddit是从YC走出的第一个成功案例,创始人亚历克西斯·奥海涅(Alexis Ohanian)在看到这个问题时的反应是:“动物?我们简直就是一个狂野动物园好吗!”YC喜欢这样的具有黑客Style的团队。
即使创业者最初提交申请的创意被YC否掉了,他们还是有希望进驻的。如果YC觉得创业者本身很值得投资,就会帮助他们重新选择成功性更大的项目。Reddit就是这样。起初,亚历克西斯和搭档史蒂夫·霍夫曼(Steve Huffman)想做一个基于手机的移动订餐服务,但当时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环境并不成熟,于是在保罗·格雷厄姆的启发下转而开始创办一个可以作为“全世界互联网首页”的网站,就是Reddit.com。简单来说,Reddit是一个新闻聚合网站,主要的特色是由用户提交链接并票选出最受欢迎的帖子,这个创新模式在当时令人耳目一新,也大大激发了互联网用户的热情。在创办16个月后,Reddit就以2亿美元的价格被世界媒体巨头康泰纳仕集团(Condé Nast)收购。
亚历克西斯回想起这一段经历时不禁感叹:“史蒂夫和我带着一个失败的应用走进YC,出来时却创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50个网站之一。”两人也因此在大学毕业16个月后变成了百万富翁,这就是YC的点金术。
黑客天生放荡不羁
纵观全书,你会发现,虽然YC也有其他合伙人,但灵魂人物绝对是保罗·格雷厄姆。他拥有计算机科学的博士学位,自诩为黑客,到现在还会时不时地为YC的网站Hackers News编写代码。YC的黑客基因是与生俱来的。
在保罗看来,黑客们天生放荡不羁,是一群不以寻常方式行事的计算机高手,有时甚至会冲破阻碍涉及一些禁区。15年前,他选择共同创业的合伙人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也是一名黑客,后者以在1988年写出“莫里斯蠕虫病毒”而在计算机发展史上留名。
当然,像莫里斯这样的人并不是“黑客”这个词中的唯一应有之意。按照史蒂芬·列维(Steven Levy)在《黑客:计算机革命的英雄》一书中所写的,“黑客”的意思是“将计算视为全世界首要之事的计算机程序员和设计师”,而且黑客文化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麻省理工学院的技术模型铁路俱乐部。
这样的人更贴近“黑客”的本质:他们不仅拥有编程技术,而且还对此抱有无穷的热情——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可以说未来属于极客和技术宅,因为他们手中掌握着改变世界的利器。
保罗的黑客情结奠定了YC浓厚的黑客风格,导致后者在选择创业者时自然而然就会倾向于那些由纯黑客组成的团队。YC所做的,就是把黑客们训练成能够以产品和商业的眼光去改变世界的生意人。毕竟,只有好的商业模式才能够真正让好的创意传播出去,渗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进而才能改变世界。
反过来,黑客们不羁的行事风格也帮助YC创造了奇迹,他们其实是在共同创业。Kiko是一款基于web的短命日历应用,诞生于2005年YC首届夏季创业训练营。最初,Kiko创始人简彦豪和爱米特·希尔(Emmett Shear)在面试YC时遭到了拒绝,理由是“有前途的人配上没前途的想法”,后来他们同意修改产品才获得二次面试的机会。这一次,两名年轻的创业者整整花了40分钟在面试官前为Kiko辩护,并最终得以入驻YC。然而,事实再一次证明YC的判断是对的,Google日历横空出世,Kiko果然死路一条。
但亮点在于,他们选择在eBay上拍卖Kiko的源代码,并把拍卖得到的钱回馈给了投资者——没错,Kiko团队没有一拍两散不了了之,反而想到了这么一个风格极为“黑客”的善后方式。要知道,那时候人们对电商类网站的应用还远不像现在这么普遍,何况拍卖的还是“源代码”这种抽象产品!
同样,YC对于Kiko创始人简彦豪和爱米特·希尔的判断也是对的。大限来临之前,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怎样报答那些投资人,而不是自己的失败。他们还把这次出售当成了一次转型机会,非但没有放弃创业,反而更加坚定了创业之路。2006年时,两人凭借视频直播网站Justin.tv再次获得了YC的投资,成为当年YC的非正式项目成员。2010年的时候,他们又酝酿了另一个“移动视频分享”的想法,开发了名为Socialcam(社交相机)的应用,与Justin.tv双线并行发展。结果,两个产品都达到甚至超出了预期。
从一开始的Kiko到后来的Justin.tv,再到现在的两个创业想法并行,简彦豪和爱米特·希尔是YC历史上向保罗提交新想法最多的两位创业者。他们很感谢保罗在自己快要失去动力时不断地鞭策和提供精神支持。简彦豪说:“我认为,很少有人拥有这样的精力。……当你和保罗面对面地交流时,他可能会将你的部分想法直接贬为垃圾,甚至可能全盘否定你的所有想法,但当你起身离开时,就会心服口服地想去做些新东西。”
的确,只有真正的黑客才懂黑客。
创业即生活
两年前的夏天,我认识了一个只有16岁的创业者。当时他初中刚刚毕业,不远千里从自己的老家来到位于北京中关村的一家创业咖啡馆,因为在网上看到这里是创业者的聚集地,也经常有投资人光顾。这个小男生稚气未脱,说起编程和产品来却头头是道。短短几天,他在那里还真找到了一个年纪相仿的“合伙人”,两人像模像样地开始了人生第一次创业生涯——早上睁眼第一件事是去咖啡馆工作,直到晚上打烊才回去,产品尚在概念阶段就开始计划做一次面向投资人的demo。
他们把创业当成了自己的日常生活。这就是创业者的常态。终于看到乔布斯和扎克伯格们在成功之前是怎样苦逼了吧!
事实上,这种“创业即生活”也是YC一直在提倡的。相反,如果YC训练营里的生活不是这样子的才怪!每个入驻YC的创业团队都要搬到硅谷来住3个月,在这段时间里没日没夜地编程、头脑风暴、快速迭代产品、跟用户和投资人见面等,通宵工作的情况随时都可能出现。
起初,人们对YC要求创业者必须搬到硅谷住的这个要求有诸多批评,随着时间流逝,YC证明了坚持这一点是正确的。世界上没有第二个硅谷,那是一个“疯狂即正常”的地方。保罗在回忆自己1998年刚刚搬到硅谷的情景时说道:“每个人都欢欣鼓舞,健康而富有,映入眼前的是一片更美好的新大陆。”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这种“创业即生活”的状态,因为这首先意味着创业者基本要和外界断绝一切联系,包括亲人、朋友。非单身的创业者的另一半就更难熬了,于是有了这么个令人哭笑不得的专有名词:创业寡妇。
另外,YC不提供办公地点和住处,也就是说创业者要自己在昂贵的硅谷寻找栖身之处,要靠YC提供的启动资金维持包括吃、住、交通、服务器租金等一切花销。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于是,YC成员中间流传着非常具有美国特色的最低生活标准:一日三餐只吃鹰嘴豆泥。
1995年,保罗和莫里斯联手创业时,精力无穷又无任何家庭和经济负担。多年以后,保罗描绘的理想创业者就是以自己当年的形象为模板——贫穷且无知无惧。他认为,最适合创业的黄金年龄是25岁,也是最容易承受上述压力的年纪。25岁的人创业就算失败也不可能再退回到校园象牙塔去,这样就更激励他们全力以赴。如果再晚上个几年,束手束脚的因素就会越来越多。是的,谁愿意当“创业寡妇”呢?精力、贫穷、无根、无知、无惧,这就是创业者最有力的武器。
两年前,在中关村创业咖啡馆里奋战的那两个少年,除了年龄之外,恰好符合保罗关于理想创业者的所有要求。其实,YC也投过十几岁的创业者,因为只要足够成熟,年龄根本不是问题。国内的创业者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再加上国内整体的创业氛围要比硅谷差得远,更别提是两个中学生了。当初,聚集在创业咖啡馆的人们除了钦佩两个少年勇气可嘉之外,还是普遍希望他们回去把学上完再出来创业。可以想象,他们的创业之路前途不甚乐观。
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绝不光鲜亮丽,却可能改变你此后的人生轨迹。事实上,对于一个年轻的创业者来说,成功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希望用技术改变世界。而且,在那充满激情的几个月甚至几年里,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和你为了实现这个理想而共同奋斗。这应该是每个走进YC创业营的人收获的最大财富。
(本文来自钛媒体)
李芳|文
赞一个 (0)收藏 (0)-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