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 去产能与重组

时间:2016-12-05 16:36:00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或下一篇】

去产能,合并重组是一个重要思路。

7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的指导意见》,总结了去年以来南北车合并、五矿中冶重组等央企重组经验,要求推进强强联合,集中资源形成合力,减少无序竞争和同质化经营,有效化解相关行业产能过剩。

钢铁行业是去产能的重中之重。今年6月底,宝钢股份和武钢股份发布停牌公告,披露两家企业正在筹划战略重组,流传已久的宝武钢合并传言终于落地。而就在几天前,首钢与河北钢铁的合并传言又起,虽然很快被各方否认,但除了单个企业内部化解过剩产能,钢铁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显然被视为去产能的关键举措。因此,我们采访了三位钢铁行业专家,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海民、冶金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和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系教授许中波,对中国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以及兼并重组等问题进行相关分析。

产能过剩的中国钢铁行业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钢铁业目前的产能状况怎样?产能过剩问题究竟有多严重?

李新创:产能利用率是判断产能过剩的直接指标,欧美国家一般认为产能利用率在79%~83%比较合理,产能利用率低于75%即为严重过剩。中国钢铁行业的产能利用率2007~2011年保持在80%左右,总体上处于合理水平。但2012年之后产能利用率明显下降,产能过剩矛盾突出。2012~2014年,我国粗钢产能分别为10亿吨、10.4亿吨、超过11亿吨,粗钢产量分别为7.2亿吨、7.79亿吨和8.23亿吨,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2%、74.9%和低于74.8%。考虑到产能统计不完全,近几年的实际产能利用率可能还要更低一些。所以,中国钢铁产能过剩的确属实,但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是全球性问题。按照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我们目前的钢铁产能在12亿吨左右,去年的产量是8亿吨左右,按照80%左右的产能利用率算一下,大概过剩1.5亿吨左右,这是我们要在今后5年内化解掉的产能。今年的目标是化解4500万吨,目前正在稳扎稳打地推进。上半年,钢铁行业化解产能过剩迈出实质性步伐。上半年,粗钢产量下降1.1%,钢材产量仅增长1.1%,表明钢铁业发展整体呈收缩态势。

三联生活周刊:以前中国是否也出现过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过剩的产能无法化解会带来哪些影响?

李新创: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技术、资金、资源、能源、劳动力密集产业,但同时是产能过剩最严重、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由于产能严重过剩导致钢材价格持续下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行业整体效益大幅下滑。钢材价格自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一路下跌,屡创新低。近年来,钢铁行业盈利水平持续下降,大中型钢铁企业整体上徘徊于盈亏边缘。钢铁行业盈利水平下降既是产能过剩引起的后果,也是产能过剩的直接表现。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整体处于盈亏的边缘,使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下降,严重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

此前,产能过剩的问题也多次出现过。但是,从钢铁行业来看,像目前这一轮的产能过剩范围如此之广、数量如此之大、影响如此之深还不多见。这一轮产能过剩的大背景是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外需下降,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处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按照原有比较优势配置建设的产能就出现了过剩,因此,把产能盲目扩张的势头压下去是首要任务。

刘海民:国家已经分解了去产能的具体任务,我相信今年削减4500万吨的任务是能够完成的。但我个人的观点是,不应过度夸大中国钢铁产能过剩的问题,需要关停多少应该由市场来决定,未来几年中国消费多少、出口多少不确定,是会变化的,因此实际需要去除多少产能不能简单地计算出一个确切的数字。钢铁生产行业能够恢复到正常的销售利润水平,即5%~6%这个社会平均销售利润率就说明除产能到位了。今年上半年中钢协会员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不到1%,整个黑色冶金冶炼业的利润率超过2%,这与正常的销售利润率有一定差距。

僵尸企业的清除与企业兼并重组

三联生活周刊:去年底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曾说,清理处置“僵尸企业”是“去产能”的“牛鼻子”,这应该如何理解?钢铁行业的“僵尸企业”如何清除?

刘海民:经济学上有一个价格形成原理,一系列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其成本由低到高排成一个序列,排到最尾端的那个叫边际生产者,市场价格应该让边际生产者不亏本。比如说它的生产成本是2000元,市场价格最低也应该是2000元。如果市场价格低于2000元,边际生产者不能够弥补成本,理性的生产者就会退出市场,结果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价格仍会上升到边际生产者不亏本的水平。但现在中国钢铁工业的问题在于,边际生产者起不到调节供求关系的作用了,亏得一塌糊涂还是不停产,这样的企业为什么有底气不停产呢?因为背后有“输血来源”。这样的边际生产者实际上是僵尸化了。僵尸企业没有生存能力,严重亏损,却因为背后的“输血”坚持亏本生产,造成市场供大于求,钢材这种商品的需求无弹性,价格却富有弹性,可能价格就从相对合理的2000元跌到1500元,整个行业也就处于一种没有利润的状态,连有竞争力的企业都受到拖累。行业内外逐渐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近期发改委在杭州召开的去产能会议,提出去除产能要以去“僵尸企业”为重点,这个提法很好,亏得多就应该出局,这样行业才会好起来。钢铁行业中的僵尸企业很典型,大概全国十来家,基本上都是国有企业,地方政府通过“输血”让它存活下来,这个问题不解决的话,钢铁行业就好不了。

三联生活周刊:如何理解钢铁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被视作去产能的关键一招?

刘海民:兼并重组对企业的好处是世界上公认的,它有合并效应,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微观来说,企业合并以后,首先可以实现资源共用,比如企业的研发力量、技术人员、资金、供销渠道等等可以共享,原料采购价格成本会降低。当然,企业合并也可能带来问题,比如可能会造成垄断,损害消费者或者下游产业的利益。

但是中国目前还远远达不到垄断这一步。中国钢铁行业的问题是过度分散。国内最大的钢铁企业河北钢铁集团的产量占全国总量不到10%,这个份额非常小,而国外大型钢铁企业前两三家的产量已经达到50%以上了。中国《反垄断法》规定,一家企业占50%以上,两家企业占三分之二以上,三家企业占四分之三以上,才具有市场控制地位。中国的钢铁企业兼并重组能够遏止过度竞争,我们叫同质化竞争。因为普通钢材的技术含量并不高,品牌上下差价最多百元左右,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手段主要在于价格,分散的几家企业在同一个市场里竞争,不可避免地会压价,甚至压价到只要能够收回现金流成本就可以,折旧都不要,长此以往,整个行业势必走向亏损。

近几年来还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不同企业铁矿石的获得成本已经趋同了。2010年以前,钢铁行业有“长期协议矿”,中国市场上的长期协议价通常低于市场价格,所以能够进口“长协矿”的钢铁企业,它的原料获得成本更低,最高时每吨差价500元,折合到每吨钢材里面大概就是800块钱。另外,原来矿价高的时候,有一些国有企业自己有矿山,像鞍钢、本钢、太钢、首钢这些,有原料成本优势。所以各个企业之间,由于在原料的获得成本上不一样,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就不一样,成本高的钢铁企业竞争力更弱,钢材价格一下跌,企业就可能停产,同质化竞争的矛盾还不是太突出。这几年情况变了,“长协矿”已经寿终正寝了,矿价也整体上大幅度下滑,有矿山资源的企业也失去了它的优势。矿石现在已经有期货和现货市场,有成熟的竞价模式,价格信息非常透明。因此,企业之间,原料获得成本趋同,生产工艺也一样,同质化竞争手段只有拼价格,最后大家都没利润。而完全由政府来控制产能产量,长期看是不可行的,企业利用设备更新时机以小换大,你中央政府根本无法察觉,所以最终还是要靠企业内在动力来遏制降价竞争,那就是通过兼并重组来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产品的分工,统一销售,避免价格战,使整个行业恢复到正常的水平。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或下一篇】

体制阻碍与人员安置

三联生活周刊:宝钢董事长徐乐江2013年曾公开表示:“若国务院不下命令让宝钢兼并,宝钢一个企业都不会兼并重组,因为中国兼并重组的政策环境问题还没解决。”这个政策环境该怎么理解?国内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面临着哪些障碍?

刘海民:首先是体制上的障碍,跨区域、跨国资委整合的钢铁企业成功案例很少,例如宝钢对新疆八一钢铁,还有武钢对昆钢也只是表面上的合并,昆钢实际的控制权还是在当地政府。再比如鞍钢和本钢合并后叫“鞍本集团”,挂牌挂了若干年,但从来没有实质性地合并过,后来干脆连牌子也摘掉了。之前,还有是说干脆划归为央企,地方政府不会同意的,本钢是个上市公司,可以发展当地的经济,有融资功能,减持就能变现,凭什么要无偿划拨出去呢?在中国的体制下,跨区合并存在着行政体制方面的障碍,地方政府之间互相提防,纳税怎么办、利润怎么算,都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难度很大,所以一些跨省的兼并后来失败了。从行业整体的发展思路来说,合并是很必要的,但遇到了制度方面的障碍,怎么去克服?国企合并的方式不能无偿划拨,是不是可以尝试一下,由各省的国资委当股东,根据资产评估所占的份额进行持股,然后派出董事,成立跨省集团?总之,兼并重组一定要解决好体制障碍,解决好人、权、责等问题。

其次就是人员安置问题。很多国有企业的职工人数远远超过其实际需要的人数,尤其是兼并重组之后,势必会形成更大的冗余,下岗分流在所难免。粗略统计,钢铁行业可能会造成近20万的下岗员工,因此,经济补偿和职业培训等安置工作非常重要。

许中波: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也要考虑地区差异,比如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化解过剩的钢铁产能,工人通常会得到相对较好的经济补偿和工作机会;最大的问题在于经济欠佳的省份,比如东北,煤炭和钢铁行业都面临着去产能的问题,这样一来,本省的经济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工人下岗的问题也会比较棘手。所以,国家要化解产能过剩,也要因地制宜,经济发达的省份可以多承担一些任务,至于经济落后地区,已经死掉的钢铁企业不再“输血”挽救,还有活路的企业则可以继续生产,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三联生活周刊:就以前的经验来看,兼并重组后的钢铁企业发展不是很理想,比如武钢和柳钢、宝钢和新疆八一钢铁等,宝钢和武钢的合并重组与之前有什么不同?

刘海民:前些年的一些兼并重组主要是政府主导的,不完全是市场行为。比如,河北、山东国企整合为“集团”,甚至宝钢兼并新疆八一钢铁,都明显带有行政指导的意味。区域跨度太大,宝钢鞭长莫及,很难谈得上合并效应。兼并重组也要遵循市场规律和原则,比如说把处于同一个区域,生产的产品也一样、相互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的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合并之后原料采购和销售都更加方便,也能减少同质化竞争。普通钢材还是以地域为主,建立区域市场龙头;特殊的钢铁产品可以产品为纽带,实现跨区域、全国性的重组。

世界钢铁产业布局有个规律,叫“原料全球配制,生产贴近市场”。就是说原料可以从澳大利亚、从巴西运过来,但是生产要贴近市场,销售半径不能太大,普通钢材的销售半径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不超过500公里,超过之后,运输成本就会大大提高。所以,我认为要形成区域市场,就是区域市场的龙头。一个区域内,龙头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应该是达到50%甚至以上,对市场具有控制地位,内部不打价格战,不搞同质化竞争。而区域市场之间又是互相开放的,能遏制垄断,这种市场结构我认为是比较合理的。

宝钢和武钢的合并重组有几个优势。首先,它们都是国资委的下属企业,在体制上是统一的;而武钢的领导也是宝钢调过去的,人事权的阻碍也小一些;另外,宝钢和武钢的产品结构相似,比如两家企业都生产硅钢、汽车板、家电板等高端产品,合并之后可以实现技术资源共享和品种分工,并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

李新创:宝钢钢铁主业呈“两角一边”布局,即以上海宝钢为核心的“长江三角”、以广东湛江为核心的“珠江三角”和以新疆八一为核心的“西北沿边”。武钢钢铁主业呈“一江一边一海”布局,即以武汉青山,湖北鄂州、襄阳为基地的“中部沿江”,以云南昆明为基地的“西南沿边”和以广西防城港为基地的“南部沿海”。宝钢武钢布局优化协同空间巨大:首先,防城港基地和湛江基地可一并考虑、避免重复建设;其次,压减产能、基地定位、产线调整等方面有较大优化空间;另外,宝钢武钢国际产能合作处于探索阶段,可借重组机遇,统筹海外钢铁、原料基地布局等。

记者 付晓英

赞一个 (0)收藏 (0)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三联生活周刊2016年第33期

美图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2016年第33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