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玉露:古法的复兴与落寞(3)

时间:2015-07-04 06:38:30 

和雷远贵一起的共有5个师傅,他们分别在两台焙炉上作业。蒸青完摊晾扇干水汽后,几个师傅要共同完成炒头毛火、揉捻和整形上光等环节。

炒头毛火的目的是继续蒸发蒸青叶组织中的水含量,所谓的炒,其实是师傅把茶团在焙炉上抛撒和翻滚。长方形的焙炉就像北方农村里的单人火炕,下面炉膛里烧火,给翻滚的茶团恒定的热度,使其蒸发水分,相当于把炒青拆成了两三步来完成。焙炉表面的标准温度是140摄氏度,熟练的雷师傅也不免有被烫伤的时候,伸开手,好几个手指尖都是茧子套着烫伤的大泡。5个师傅凑在一只焙炉前,将四五斤茶轻快地捧起高抛抖散,又要眼疾手快地将零散的茶叶收拢,以免有些叶片粘连在台面上时间过长,枯黄焦边。15分钟抛炒之后,茶坯开始变得叶色暗绿,嫩茎出现了“鸡皮皱纹”,雷师傅说,这时候再手捏茶坯,既不黏手,茶叶之间也不再相互粘连,说明含水量达到了60%左右。茶坯在头毛火下炉后,需要再次摊晾,仍旧是均匀摊薄,大概需要半小时时间。

接下来要进行的就是和炒青绿茶同样的揉捻。仍旧要用焙炉,把温度调至90多摄氏度,先是单人默默地滚转和摁压,再几个人分列对侧,像推石磨一样往返滚揉茶团,每个人控制好手里的一团,同时要跟上别人的节奏,在枯燥的重复动作之后,多少活跃了车间里气氛。揉捻的过程要进行40分钟左右,这时茶坯已经基本形成条索,含水量减少到50%,茶坯中的胶质物也被逐渐碾破流出。

普通的绿茶揉捻之后基本可以松口气了,但恩施玉露却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接着是炒二毛火,两个师傅配合着左右往返推铲,让茶团像滚雪球一样翻动,在这个过程中,茶叶的水分继续散失,茶条也逐步卷紧挺直。大约10分钟,茶条从暗绿变为了墨绿,条索紧结柔软,微微有刺手的感觉,这时含水量进一步降到30%左右,之后又是30分钟左右的摊晾时间。

真正让恩施玉露焕发出神奇的是师傅们整形上光的高难度技术,经过这一环节,恩施玉露才变成松针般饱满笔直、葳蕤生光的形态。真的不是一根根捋直再添油增亮的吗?好奇地耐着性子看雷师傅操作。

整形上光的工作量以“手”来计,一般男茶师可以掌控不到两斤茶坯,按照1比5的比例,最后制出的一手干茶只剩4两左右。整形上光有“搂、端、搓、扎”四大手法,一把散茶在他们手中变得整齐有序,先顺着焙炉平面兜底,再翘起大拇指将手掌平顺地按压下去,两只手来回倒并时不时将茶团扭转,茶却像面团一样一点都不会散掉。这个过程中最好玩的是“扎”的环节,前面不断揉搓后茶团已经基本理顺,整理成条形的草垛状,雷师傅两手往两边拔,把“草垛”一分为二,再重新混在一起继续揉搓。他介绍说,这么做是为了将过长的茶条折短,弯曲的茶条也能随之抽直,“恩施玉露是形如松针啊,当然不能那么长啦”。看师傅操作十分轻松,我也试了试,里面其实牵绊着很多力量,使一把劲,能看到被拽开的横截面上茶条是长长短短地支棱着的。

这样的反复揉搓和拉直要持续将近一个半小时。即使吹着风扇,但焙炉的温度和持续的劳作还是让他们汗流浃背。做完一手茶,几个人围在一起抽支烟解乏,像谷雨前最忙碌的季节,每天从早到晚要工作十多个小时,但所有人加起来也只能做几十斤而已。

古法遗存与艰难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相关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26期

美图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26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