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与苏秦 奔走四方的策士们(5)

时间:2015-12-25 13:17:29 

智能的竞争为士的活跃与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动力和活动场所。社会实践无疑是智能的基础,但是智能的发展还必须有如下两个条件:一是教育,二是要有一批专门从事智能劳动的人士。正是这样的角色。社会的政治军事斗争迫切需求智能,而智能主要蕴藏在士这个阶层。于是尊士、争士、养士遂成为上层人物的一种社会风尚。

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泽华在《战国时期的士》一文中指出,养士之风起于春秋,战国发展到登峰造极。所养之士又称门客、宾客、门人、食客等等。春秋以前,士作为一个等级,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士之子恒为士”。到了战国,士虽然仍有等级的含意,但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这个阶层成为上(统治者、官吏和剥削者)与下(被统治者、民、被剥削者)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上下的对流量越大,士的队伍就越大。战国时期,上下的对流量比较大,因此士的队伍发展迅速。

贵族的庶孽无疑仍是士的一个重要来源。纵横捭阖的张仪出身于“魏氏余子”。余子即支庶。范雎原也是“梁余子”。总之,贵族、官宦的庶孽、后裔大部分落入了士这个阶层。士的另一个来源就是从下面升上来的。这种情况早在春秋时已出现,到了战国更为普遍。有的从学的人第一步是通过学而为士。从春秋后期,特别是孔子之后,私人办学之风大盛,数以十计、百计甚至上千的生徒,都是士的后备军或即是士。

“像张仪和苏秦这样的策士大多发迹于‘士’阶层中的庶民,自我表现欲膨胀,个人精神洋溢。他们敢于打碎一切伦理道德规范,只以成败论英雄,以个人名利为人生奋斗的终极,而不以个人价值的被认同为终点,国家宗主观念淡薄,但体现了一种拼搏进取的实践品格。”何晋说,靠游说诸侯谋取功名利禄是纵横家的基本特征,他们擅长外交,注重外力的作用,轻仁义而贵权变,热衷于计谋策略。实用主义思想是纵横家学说的前提和根本。

在战国这个纵横家的时代,策略不仅用之于国与国之间,也用于人与人之间,往往立竿见影,其效自见。计谋不但决定国家的兴衰成败,也决定人的贵贱荣辱。

策士把智力当商品一样出售,所谓“待价而沽”。为了昂其“值”,他们大力吹嘘“口舌之功”。过去的儒家重“义”而非“利”,甚至在说教时斥“利”而颁“义”。纵横家则旗帜鲜明地提出,“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他们以“名利双收”为追求的目标,载“千金”为游说的资本,以“实利”为诱人的钓饵,求“扬名”为杀身的报偿。“国可重,利可得,名可尊”,几乎成了策士们的口头禅。

表面上看,策士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而朝秦暮楚,只有利害,没有是非,毫无原则可言。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正是因为“无恒产”,又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制度为这些文人策士提供正当的成才渠道,他们只有通过纵横谋划之术去谋取功名,甚至投机取巧博取短期利益,有时为了名利,甚至不择手段。如苏秦游说连横不成,就去游说合纵,在他的心目中,维护哪个国家的利益、站在哪个国家的立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功名利禄一定要得到实现,自己的抱负野心一定要得到依托的载体。在这种情况下,策士们的生存显出悲剧色彩,他们的生存精神世界并不是独立的,其人生和政治理想并不坚定,常常因权势变化而变化。

文 李翊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更多精彩,请点击: 苏秦

相关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51期

美图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51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