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并非所有国家都把改革措施推进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秦之奖励耕战之所以能贯彻到底,泰半因为地理位置偏僻,可以闭关自守、自耕自养。至于山东诸国,商业经营乃渐次兴起,商贾日益成为与军功阶层并驾齐驱的新团体。临淄、邯郸、大梁、郢、陶等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人口众多,游牧之戎狄亦被逐渐同化。苏秦在游说齐宣王加入对秦“合纵”时即云:“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不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封建时代之贵族采邑、山林薮泽亦被开辟利用,催生出捕鱼、煮盐、烧炭、采铁、伐木种种新事业,继而有货币之广泛铸造、流通。后世士、农、工、商、兵之百业,自此初具规模;而为秦奠定统一之基础的吕不韦,亦系在韩国的商人阶层中崛起。
火:战争规模的升级
赵鼎新将公元前419年视为战国之高潮阶段到来的标志。是年,变法大体完成的魏发兵西征,入侵关中之地,与秦展开长达近90年之久的河西之战。全民战争的特征,在此次战役中已大致显露:与以往的战事相比,战国争霸战争持续的时间更长,投入的人力物力也更多,最终会将参战国家的大部分成年男子裹挟进来;与春秋时代以“尊王”为目标的礼仪性战争不同,争霸战争的直接目标在于占领对方的城池和土地,破坏其生产能力,同时尽可能多地杀伤其兵员,故而在残酷性上可谓空前。实际上,从前419到前221年,列国间共发生了20次伤亡人数超过2万人的大战,其中仅前317到前256年的61年间就发生了15次,惨烈之状不言而喻。
以时间为界,战国之争霸战争当可分为三个阶段:由前419年魏入侵河西到前334年齐魏“徐州相王”为第一阶段,主线为中原强国魏意图统一三晋、恢复春秋时代之全盛局面,但为秦与齐所挫败,最终形成均势。由“徐州相王”至前284年济西之战为第二阶段,主线为东方的侧翼大国齐的领土扩张,北进侵燕、南下灭宋,导致均势的破坏,最终秦、魏、韩、赵、燕五国合并大破齐军主力,齐湣王死于非命,此一霸权宣告衰落。自济西之战至前260年长平之战为第三阶段,西方接续兴起的侧翼大国秦在韬光养晦多年之后,与胡服骑射而勃兴的东方强国赵做总决战,大破赵军于长平。嗣后山东各国虽仍得苟且39年,然大一统已成必然。
战事第一阶段,魏占据内线之利,虽四面受敌,但在兵员充裕的情况下仍可在不同战线之间灵活调动,其状恰如七年战争时的普鲁士。出于对北部安全的顾虑,魏首先花了三年时间占领由游牧民族建立的中山国,随后才在河西对秦发动攻势。到前408年为止,吴起指挥的魏军在西线连战连捷,击破秦国沿黄河设置的防线,尽夺黄河与洛水之间的领土。同时,为了惩戒企图趁火打劫的楚、齐两国,魏国与韩、赵结盟,先在廪丘斩齐军3万人,继而在乘丘和大梁两败楚军,声势为一时之冠。但魏在洋洋得意之下,过于偏执地追求“绝对安全”——由于三家分晋时的仓促安排,魏新攻取的中山孤悬于赵国境内,连接东西两部分领土的上党走廊则由韩魏赵三家共管,令魏感到极不安全。于是,在尚未彻底巩固对东、西两侧假想敌战略优势的情况下,魏武侯即于前386年贸然卷入赵国的继承之争,出兵帮助赵武公之子子朝夺位,引发了前383年以降的魏赵三年战争。
三年战争的最大影响,首先是使魏失去了作为北方屏障的中山,而魏赵两国的交恶则使楚、秦、齐三个大敌看到了机会。在魏赵分裂的情况下,魏国不得不保留相当一部分兵力用于预防近在咫尺的入侵,当东、西、南三个方向的劲敌相继来袭时,内线位置提供的便利被捉襟见肘的兵力抵消了。从前375到前362年,魏国陷入了长达13年不间断的交战当中,几乎得不到喘息:前375和前371年对楚作战;前373年伐齐;前372和前370年伐赵;前379年抵御赵国入侵;前370和前369年抵御韩赵联军入侵;前368年抵御齐国入侵;前366年、前364年和前362年在河西抵御秦国的反击。其中前364年石门山之役中,魏军被秦军斩杀6万人之众,两年后复于少梁再遭惨败,主将公叔痤被俘。由是,魏最终彻底丧失河西之地,被迫迁都东方的大梁。
然而魏惠王自东方获取收益、以补河西之失的举动,很快被证明是一场悲剧。新兴的侧翼大国齐以孙膑为将,联合赵国,在前353年的桂陵之战中大败魏军,俘其主帅庞涓。又过12年,10万魏军精兵在黄河东岸的马陵为设伏的齐军所全歼,魏太子申被俘杀,将军庞涓自戕。魏这个中央大国在东西两线的野心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尽管惠王仍能以一出“徐州相王”的表演挽回颜面,但魏在随后的争霸格局中至多只能维持自保之势。
-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