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亚 骄傲的国度(8)

时间:2015-12-25 13:13:12 

重拾骄傲

位于亚的斯亚贝巴城市中心的十字广场(Meskel Square)平常是一处市民活动的场地。每天早晚时分,便有人在广场上跑步或是踢足球。休闲放松的气氛淡化了广场作为政治空间的色彩。它见证了太多历史的风云变幻:海尔·塞拉西时代,这里是一年一度“十字纪念日”的庆祝场地,皇室成员在这里点燃篝火;门格斯图的军政权时代它又被扩大数倍,更名为“革命广场”;2012年,埃塞俄比亚总理、政治强人梅莱斯的葬礼在此举行,成千上万的民众为其送行。

1974年,旧王朝被推翻之后,门格斯图在十字广场上做了一番讲话,宣布“反革命者必死”,接着砸碎了三个装满红色液体的玻璃瓶,一场血腥屠戮从此拉开序幕。在将皇帝和贵族为主的政府官员接连处决后,门格斯图把枪口转向了当时其他反对皇帝的主力军。他们都称自己是马克思主义的信徒,所以这是一场“马克思主义”军政府针对“马克思主义”反对派的“红色恐怖”。这期间有大量平民遭到屠杀。每年十字广场都要举行大型的悼念活动,广场边有一间名叫“红色恐怖”的博物馆也是为了纪念无辜死难者而建。创办者是一位女士,她在清洗行动中失去了全部4个未成年的孩子。讲解员告诉我,即使是孩子也难逃厄运。他本人当时也只不过十一二岁,因为在街上散发反对军政府的传单被判入狱5年。

人们期望军政府的治理能够优于之前的封建王朝,其实反而更糟。除了对异见者残酷的镇压外,门格斯图开始搞激进的“社会主义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和工商业者的生产积极性。1984和1985年,埃塞俄比亚连续两年发生大规模的旱灾,1985年又遇到蝗灾,全国有近600万人缺粮。军政府忙于应付反政府武装,无法及时为灾民提供救济粮,造成很多饥民死亡。西方媒体对埃塞俄比亚饥荒进行大量报道,饿得面黄肌瘦的孩子和奄奄一息的饥民频频出现在电视里,西方歌手纷纷发起了大型演唱会为饥民募捐。埃塞俄比亚于是成为非洲饥荒和接受西方援助的代表国家。

那场饥荒成为埃塞俄比亚知识分心中深深的一道伤痕,因为那场饥荒竟成为埃塞俄比亚在很多外国人心中一种难以抹去的印象。间或到来的无偿援助也让一些老百姓养成了一种不劳而获的心理,这完全有悖于埃塞俄比亚骄傲的民族性。比如现在作为外国人去到埃塞俄比亚偏远的山村,会有很多人围过来伸手要钱,如果要拍照,也会暗示要给小费。当我把这样的现象告诉给一位埃塞俄比亚学者的时候,他觉得很痛心。“有一个原因是今年埃塞俄比亚又遭受大旱,农民的收成受到很大影响。”他说,“但在我的记忆里,在埃塞俄比亚,即使是乞丐,他们也会很有分寸地说,give me(给我),而不是give me money(给我钱)。并且你给或不给,他们脸上都挂着微笑。”

1991年,经过了多年的抗争,梅莱斯领导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战线(简称“埃革阵”)推翻了门格斯图的统治,从此开启了埃塞俄比亚历史的新篇章。“埃革阵”是由四个分别在提格雷州、阿姆哈拉州、奥罗莫州和南方州执政的成员党组成的政党联盟,它始终保持“一党独大”的地位,与友党一起占据议会的多数席位。一直到2012年去世,梅莱斯担任了4年总统、17年总理,建立了强大而高效的中央政府。埃塞俄比亚没有像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那样先建立民主政体,再用民主推动经济改革,而是采用了一种中央集权加逐步经济改革的方式。

你会发现一些似曾相识的亲切场景在埃塞俄比亚不断上演:梅莱斯有着“经济总设计师”之称。2006年,梅莱斯推动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主题是“经济发展与脱贫”,即在国际援助资金的支持下,由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公路和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政府进一步推动第二个“五年计划”,也被称为“增长转型计划”,希望将经济从以农业为主转向以工业为主导,努力发展出口导向的工业,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埃塞俄比亚人在不断地“向东看”,因为兴建基础设施、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做法在中国取得了成功,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也让中国成为世界出口行业的领头羊。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456789下一页

更多精彩,请点击: 骄傲

相关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51期

美图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51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