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内,“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三度现身,对中国经济的热点问题发出最权威的声音。“权威人士”的这种预期管理模式,预计在未来也将成为“新常态”。
去年5月,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五问中国经济”,今年1月,权威人士“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次则是“开局首季问大势”。与前两次相比,这一次权威人士的谈话更加全面,也更有针对性。
在权威人士的此次长篇访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中国经济做出的综合判断:“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形,更不可能是V形,而是L形的走势。”很长时间以来,关于中国经济未来走势如何一直是一个争议颇大的话题,有乐观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都仍然有实现8%增长的潜力,也有悲观人士认为中国经济的实际增速可能只有4%。
权威人士对于中国经济的判断既没有盲目乐观,同时也充满信心,认为“这个L形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今后几年,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难以出现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一旦回升就会持续上行并接连实现几年高增长”。同时又认为“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
这样的看法其实也就决定了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的方式和尺度问题。“供给侧是主要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强、必须作为主攻方向。需求侧起着为解决主要矛盾营造环境的作用,投资扩张只能适度,不能过度,决不可越俎代庖、主次不分。”
长期以来,我国宏观调控的思路都是以需求侧为主,重点解决投资、出口和消费这“三驾马车”,但是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的阶段,需求侧管理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流动性放水对于拉动投资增长的效应已经越来越弱。
面对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传统的需求侧管理已经成为配角,权威人士对需求侧管理的定调是:“适度扩大总需求,坚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注重把握重点、节奏、力度。”而对于财政和货币政策应该如何执行,权威人士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就要真正稳健,积极的财政政策就要真正积极”,其中“稳健的货币政策就要真正稳健”的提法尤为引人关注。今年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4.61万亿元,同比多增9301亿元,已经超过2009年一季度的4.59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这样的信贷规模显然已经难言稳健,权威人士的表态,似乎也是对一季度货币政策的修正,预计下半年的货币政策可能会逐渐回归真正的稳健。
在传统的需求侧退出中心舞台之际,权威人士强调要“坚定不移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眼于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全面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
“三去一降一补”将成为中国经济短期内的焦点所在,权威人士对于这五大任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去产能,各地要明确具体任务和具体目标,加大环保、能耗、质量、标准、安全等各种门槛准入、制度建设和执法力度;处置“僵尸企业”,该“断奶”的就“断奶”,该断贷的就断贷,坚决拔掉“输液管”和“呼吸机”。去杠杆,要在宏观上不放水漫灌,在微观上有序打破刚性兑付,依法处置非法集资等乱象,切实规范市场秩序。去库存,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健全农民工进城的财税、土地等配套制度。降成本,就是要把整体税负降下来,把不合理的收费取消掉,把行政审批减下来。补短板,就是要注重脱贫攻坚的精准度,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钱从哪里来、投到哪里去”的体制机制。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潜在的金融风险也不断上升。信用市场维系多年的刚性兑付已经崩塌,包括央企在内的企业债券频繁违约,大有风雨欲来之势。随着实体经济违约不断发生,金融系统的坏账风险也显著上升,银监会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继续保持“双升”态势,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3921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177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5%,较上季末上升0.07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上升0.36个百分点,距离2%的不良率已经为时不远。除此之外,股市和汇市的剧烈波动也已经成为常态,地方债务压力有增无减,种种因素都使得外界不得不担忧,如果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中国经济是否可能会爆发一场金融危机?
权威人士认为,“要避免把市场的这种‘超调’行为简单理解成只是投机带来的短期波动,而要从整个金融市场的内在脆弱性上找原因。其中,高杠杆是‘原罪’,是金融高风险的源头,在高杠杆背景下,汇市、股市、债市、楼市、银行信贷风险等都会上升,处理不好,小事会变成大事”。在这一次《开局首季问大势》访谈中,权威人士不止一次表达了对于高杠杆的厌恶:“树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老百姓储蓄泡汤,那就要命了。”
权威人士反复表达对高杠杆的厌恶,或许是和当前中国经济去杠杆不尽如人意有关。早在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去杠杆就已经被列为今年的五大工作任务之一,但是今年一季度的社会融资总量和信贷投放都创下历史纪录,显示去杠杆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杠杆。权威人士明确反对通过货币刺激来降低杠杆,“在利用货币扩张刺激经济增长边际效应持续递减的情况下,要彻底抛弃试图通过宽松货币加码来加快经济增长、做大分母降杠杆的幻想”。这也似乎是对一季度货币过于宽松的一种回应,如果货币政策继续维持这样的宽松力度,中国经济很难真正实现去杠杆。
或许正因为一季度货币政策不仅没有去杠杆,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杠杆,在这样的基础上一季度经济出现回暖,权威人士对此并没有表示出过多的乐观,认为一季度的回暖很难用“开门红”“小阳春”等简单的概念加以描述,反而认为“我们面临的固有矛盾还没根本解决,一些新的问题也有所暴露。‘稳’的基础仍然主要依靠‘老办法’”。权威人士认为应该“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去杠杆”,也就是在宏观上不放水漫灌,在微观上有序打破刚性兑付,依法处置非法集资等乱象,切实规范市场秩序。
总体来看,权威人士的第三次发声,很大程度上是对当前经济政策纠偏,对宏观调控加强预期引导,进一步明确当前中国经济的重心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不能重回刺激老路。权威人士认为:“宏观经济政策不能摇来摆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导向越明确,落实越有力,市场预期就越好。反之,如果我们还走需求刺激的老路,市场就会担心迟疑、无所适从。”如果未来经济政策走向偏离方向,预计权威人士还会再度现身。
主笔 谢九
赞一个 (0)收藏 (0)-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