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史计划:寻找可安放心灵的新故乡(2)

时间:2015-11-19 11:31:44 

而在李远江那里,社区家史计划是个人的社会理想,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胡适倡导的“整理国故运动”,李远江将这称之为中国文化返本开新的尝试。

就这样,阿那亚社区家史计划,在两位倡导者的推动下,自然而然地就开始了。

李远江
最熟悉的陌生人

这个独特的社区家史计划打动了家在杭州的欧宇晓。她在得知这个消息后,辗转来到家史活动启动现场。这一切,源自她一次偶然的“家族寻根”,她在写给组委会的信中这样写道:“2008年4月出差途中,特别思念出家20年的奶奶,于是跑到浙江象山一个山上的庙宇,去看望一年才见几次的奶奶。那天奶奶的精神特别好,跟我叙述了从她记事开始的所有往事,她随着自己的娓娓道来时而平静、时而激动,偶尔也会停顿下来默默流泪或开心地大笑。我从来没听过家里人讲过她的这些故事,奶奶似乎在用全身的精气神在把她的历史托付给我保存。那天我们聊了4个多小时,感觉和她像闺蜜似的。”

欧宇晓下山时,内心莫名的沉重、惶恐,“陡生了许多使命感”。回到家,连夜将奶奶的故事记了下来。两天以后,奶奶去世。那次交谈成为了欧宇晓铭记一世的家族记忆。“从那之后,心里老有一种声音在告诉我,去追溯一下家史吧。我会有意识地用手机录音机、文字、视频记录下父母、爱人、儿子的重大有意义的事件。我也尝试着和父母提起擦边的话题,但最终也没深入。”2013年,父母先后辞世,记录家史的愿望因种种原因未能行动,而缺乏直接当事人的叙述成为遗憾。在阿那亚社区家史现场,听完李远江的介绍,她知道了还有很多方法去弥补这些缺憾。

家史的书写,首先是要家人来做,与长辈交谈,了解过往经历,也可以去寻找长辈的同事、朋友去了解长辈过往的经历。按李远江的介绍,家史的采访与写作并无约定俗成的格式,主要是记录家族长辈的个人经历。不能由他人代笔,代际间的交流、寻找认同的过程也是关键。

看似简单,实则工作量很大。所以自今年8月正式启动社区家史计划开始,尽管反响强烈,响应者众多,但主动去操作的还是很少。这一计划启动后,感觉比较难快速推动下去。

怎么办?李远江决定从孩子身上找到切入点。他邀请几家三代甚至四代同堂的大家庭一起,办一场家史的亲子活动。活动开始,孩子们在各自家长的帮助下,尝试写出更多的家族名字,再把自己刚刚“认识”的这些亲人,梳理到一棵家族树里去。

了解了自己的家族脉络后,孩子们开始“采访”家人,倾听他们的人生故事。对于孩子来说,很多亲人只知其存在,却连他们的名字都不知道。有些成人也感知到,有些亲人,也是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通过家族树,孩子们可直观地看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知道自己从哪儿来。这个活动又让成年人意识到自己的过去与未来可以通过历史来连接,而其他没有参加的业主,也能通过活动之后的报道感同身受。

这也让马寅和李远江明白了,把家史的门槛降低,把家史计划分拆成若干细节,甚至贯穿到社区活动中去,才是社区家史计划得以持续下去的突破口。所谓将家史计划切碎,就是将原本完整的叙述打散,从人的记忆碎片中,去提取瞬间碎片、历史碎片,最后组合在一起,构成家史。若要社区成员能持续地参与,需要的则是一场场打动人心的活动,其关键就在于分享。

接下来,他们还将推出更多活动。例如举办照片分享会,由业主来分享他们随手记录的在阿那亚的一天,拍摄的有趣的瞬间。工作组负责收集并汇聚成册,每年做一本画册,并办一场讲述照片背后故事的分享会。分享社区成员自己家族的一张老照片及照片背后的故事,则是另一场计划中的分享会主题。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34下一页

相关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46期

美图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46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