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史计划:寻找可安放心灵的新故乡

时间:2015-11-19 11:31:44 

闯关东的姥爷、经历过抗战的祖父、开饭店的姑姑……这些亲人们鲜活的故事,被孩子们生动地讲述出来。

写史从社区开始

李远江17年的从业生涯都与历史有关,当过中学历史教师,做过历史杂志记者。他发起并策划的全国中学生写史计划至今已是第六届,累计超过10万中学生参加。

社区家史计划在几年前便已提出,他在北京彩虹公益基金会担任执行秘书长期间,因时机不成熟该计划一直未正式启动。今年初,李远江离开基金会,一方面继续中学生写史活动,另一方面择机推动社区家史计划。10月,李远江收到龙应台基金会的邀请前往台湾访学,龙应台明确表达了携手合作在全球华人世界推动家史计划的愿望。

所谓“家史”,是书写祖辈先人对家族发展的贡献,形成家族历史传承于后代。李远江倡导的家史计划也是如此,只是他看到了更多可能,比如这是一个开启一段三代人之间的共同记忆的机会,也是一个弥合代际关系的过程;如果能在一个社区里形成风潮,通过社区成员的分享,寻求共同的认同,增进成员之间的亲密感,这又是一个改变陌生化社会突破口的过程。

人们追忆祖先和故乡究竟有什么用处?在李远江看来,记忆是自我和社会的基础,其最重要的功能是认同。一个人若是不知道自己的来历,尤其是丧失了对故乡和祖先的记忆的时候,就会找不到自我。

李远江始终认为,推动家史计划最好的方式是从社区开始。与他心有灵犀的另一位倡导者是马寅,他是一个名为阿那亚的社区的开发者,这个社区因拥有网络爆红的“海边最孤独的图书馆”而炙手可热,又因种种社会化实验被广泛关注。

马寅要做这件事情的想法也是由来已久。5年前一次整理旧物,被马寅形容为一场非凡的记忆回溯之旅。那一次,在母亲的协助下,历时三个月,马寅完成了家族老照片的初步整理,最终装订成册,母亲亲自作“序”。这次旅程让马寅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与祖先,与未来,都有着深刻而紧密的联系。

在马寅看来,中国近10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传统的割裂史,中国几千年来的血脉亲情被割裂了。70年代前出生的人,虽受伤最重,但毕竟还藕断丝连。80年代以后的人,则像无线的风筝,不知飘向何方。而家史计划则是弥合裂缝的入口。

一个大家熟悉的经历和感觉是:春节回家与儿时玩伴重逢,突然发现玩不到一起了;曾经嬉笑怒骂、无所顾忌的堂兄表弟,突然开始彬彬有礼、礼尚往来了;多年未见的朋友有时还不如从未见过面的网友……太多的唏嘘,太多的尴尬、局促、不安,使原本融洽的熟人社会变得陌生起来。社会的发展似乎总是和人类的亲情程度呈反比。

家史计划之于马寅,往小了说,是挽回身边的记忆,往大了说,则意味着作为族群,回溯历史,向传统汲取营养与智慧,找到共同的根。“做家史也是探索真相的寻根历程,只有探索到真相,你才能搞清楚你是谁,带着什么样的基因,背负什么样的创伤与荣耀,我们才能深刻理解我们的命运,才能稳稳当当地走向未来,最终在移民之地消化,然后才能面对它、理解它、接受它、放下它。”马寅说,从这个维度也能解答“人生何以更美”。也是一项通过“寻根”去找寻理想社区解决方案的社会实验。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34下一页

相关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46期

美图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46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