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有一个说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后世很多人以为,合纵就意味着楚灭秦,统一天下,实际是不对的。”方铭说。他认为,说秦楚两国实力平起平坐是没有根据的,当时六国之力相加,都不及秦国,秦已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了。秦的崛起在春秋战国相交期间有所显现,当时楚差点被吴所灭,楚将申包胥来到函谷关向秦哭请救兵,最后是秦出兵才使楚没有亡国。
“在这里,帝是三皇五帝的帝,意喻统一天下;而王是指春秋时期诸侯称王,分治独立,是指如果合纵的话,起码能够维持现状,不被秦消灭。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不要折腾,但楚怀王不忿。”方铭说。毕竟,在秦孝公、秦惠文王和昭襄王所执政的三代里,秦国没有穷兵黩武,一心搞着内政。
从左徒到三闾大夫
公元前305年,联齐无果的屈原遭遇第一次流放。在汉水上游汉北一带,他遇到楚国的先王庙河公卿祠堂,内有“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写下中国第一部长篇四言史诗《天问》,一连发出170多个问题。司马迁说,屈原“常感天地之大有非恒情所可测者,因设难以问”。
彼时,楚怀王已经吞并越国,并与秦签有黄棘之盟,还一同伐魏,合纵基本上已破产。齐、韩、魏嫉恨怀王背约而伐楚,怀王让太子横做秦国人质,搬来秦救兵,把三国引开。
当时的客观因素是,局势已到了秦一遮天下的地步,统一是大势所趋。“楚怀王和屈原的矛盾在于两人都想有所成就,屈原觉得楚怀王不成器,楚怀王觉得屈原不切实际。其实两人都没有作为的空间了,所处的时代已经不允许了。”方铭说。
屈原在楚怀王身边担任过“左徒”和“三闾大夫”两个职务。历史上,“左徒”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按照司马迁在《屈原列传》里粗略描述,就是“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而“三闾大夫”是被贬后的职位。它是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主持宗庙祭祀,兼管王族屈、景、昭三大姓子弟教育的闲差事。南朝史学家裴骃在《史记集解》中说:“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原(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可见三闾大夫是一种掌管三姓宗教事务的职位,也可理解《楚辞》中强烈的宗教祭祀特征是与此息息相关的。
屈原的被黜始终伴随着一群奸佞之臣的谗言,这使他的遭遇充满善与恶的较量。而在史书中,他受人构陷的同时,却极少看见他的反攻,于是更衬托出他类似西方基督教文明里“义人”的宽宏和慷慨。我们无从知晓,楚怀王何以偏听到如此地步,也不知为何看不见屈原的辩解之词,在流行“楚材晋用”的时代,他也没有离开楚国。明珠暗投的例子古今中外皆有,在君主集权制的时代,君主是否能开明地兼听和识辨贤臣,有时直接干系到国家的命运。
司马迁的《屈原列传》里,说《离骚》的由来,是嫉恨“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朝廷上下不容方正。最初左徒屈原为楚国拟“宪令”,与他同列的上官大夫想争夺而不得,于是他就对楚怀王说屈原每出一法令,都伐功说“非我莫能为”,于是怀王疏远了他。之后,楚怀王内惑于南后郑袖,外欺于张仪,信上官大夫靳尚和令尹子兰,三战于秦皆失败,兵挫地削。
怀王受致命一击是在公元前299年,屈原正在汉北,远离朝廷。那时诸侯共破楚军,秦昭王刚与楚联姻,邀约怀王会于武关(秦之四塞之一,今陕西丹凤县),其实是要将其瓮中捉鳖。这时屈原回来力劝,秦是“虎狼之国”,不可去;而怀王的公子子兰说“奈何绝秦欢”,怀王就进入武关,被要求割巫、黔二郡,怀王又大怒,遂被扣留。
-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